[实用新型]消烟节能半气化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6824.3 | 申请日: | 2008-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50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任玉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玉珊 |
主分类号: | F24B1/185 | 分类号: | F24B1/185;F24B1/192;F24B1/195;F24B1/193;C10B53/02;C10J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9000陕西省榆***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气化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或类似场合使用的消烟节能半气化炉。
二、背景技术
无论哪种炉具,使燃料在炉内得到完全充分的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足够的燃烧温度,其二是足够的空气及其与燃料的均匀混合,其三是足够的燃烧时间或空间,三者缺一不可,燃料只有得到充分的燃烧,才能释放出所含的热量。而家用炉由于结构上的局限,很难同时满足这些条件。90205721.9号中国专利,实现了端锅不冒烟,使人的居室免遭烟气的污染,其炉内的燃烧条件有所改善,炉膛温度较高,而火焰向四周扩散,燃烧面积由于扩散而增大,使空气与火焰很难混匀,且受热器吸热面积大,使其外周温度迅速降低,使燃烧的正常状态难以维持,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且受热器式的结构体积较大,使炉体结构变大,成本上升,受热器的制造难度也较大。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简单的结构设计一种消烟节能半气化炉,使燃烧的必要条件得到优化而燃料被充分燃尽,火焰在炉内流程长而传热量大,具有火力大小可调,可实现炉口不冒烟和烘烤无烟的半气化炉,使制造容易,成本低廉。
其解决方案是,在有炉体,炉条,炉胆,炉口,二次风道,出烟口的半气化炉中,炉胆上端面与炉口之间有隔板,隔板的后部有常开的上火口,在出烟口内有可转动的调节板。
所述隔板上有隔板盖,隔板缺口线与隔板盖相互围成上火口。
所述隔板盖对应于隔板缺口线的边线是圆弧线或此边线朝着出烟口的方向退缩并变为内弧线或直线或凹曲线,使隔板盖的面积变小并形成多个面积大小不同的小隔板盖。
所述隔板上表面上有圆盘状隔板外圈。
所述隔板的上火口的正下方有二次风道。
所述炉条的下方有可升降并可拉动的拨灰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由于设置了隔板和位于隔板后部的上火口,火焰不再是直接从炉内冲出,而是从下燃烧室反方向流向上火口,上升至上层燃烧室,使火焰在炉内经历了上下两个燃烧室,燃烧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了一倍以上。
(2)、由于隔板处于上下火焰的包围之中,隔板处于高温状态,使上下两个燃烧室保持较高的温度。
(3)、火焰在下燃烧室与二次风接触,尤其是从上火口形成的喉口上升时,流速加大,加之来自烟囱的抽吸力直接对二次风道的抽吸作用,使火焰与空气的混合得到加强,过程加长,对火焰燃尽有利。这样优化了的燃烧条件可使燃料充分燃尽,有害气体大幅度减少。
(4)、由隔板缺口线和隔板盖围成了上火口,当隔板盖面积变小时,上火口面积变大,燃烧阻力变小,火力变强,反之则火力变弱,当使用大小不同的隔板盖时,火力大小得到了调节。
(5)、调节板转到出烟口上方时端锅,上燃室的烟气被抽吸至下燃室,从出烟口流出,炉口不会冒出烟,实现了室内无烟。
(6)、在隔板上加一烤网架,放上食品,加上炉盖,使调节板转至出烟口的上方,炉烟和包括从食品上冒出的烟气均被从下燃室吸走,实现了无烟烘烤。
(7)、火焰从隔板上表面的后部流至出烟口,传热路线变长,隔板和隔板外圈以高温向锅传递热辐射,提高了传热效率。
(8)、隔板上表面的隔板外圈分担了隔板的高温热量,使隔板不易被烧损。
(9)、当调节板转至出火口的上方而火焰从下方流出时,阻力小,抽力大,用来生火,速度快。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消烟节能半气化炉的主剖视图。
图2是隔板的平面结构图。
图3是拨灰齿的剖视图。
图4是消烟节能半气化炉用于烘烤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中:1-灰斗、2-拨灰齿、3-炉条、4-炉胆、5-二次风道、6-隔板、7-保温层、8-炉体、9-上火口、10-炉口、11-隔板盖、12-隔板外圈、13-锅、14-出烟口、15-调节板。
图2中:9-上火口、11-隔板盖、12-隔板外圈、16-隔板缺口线、17-隔板舌。
图3中:2-拨灰齿、3-炉条。
图4中:18-烤网架、19-炉盖。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玉珊,未经任玉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68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水余热回收热泵机组
- 下一篇:蜂窝煤炉的热水装置的改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