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壳体及其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95390.5 | 申请日: | 200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66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夏松亚;余勇刚;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壳体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池的电池壳体及其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圆柱形电池通常包括电池壳体和容纳在所述壳体中的电芯和电解液,电芯包括依次叠置在一起的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
由于现有电池的负极片通常与电池壳体内底部接触,通常需要人工焊接一个花底突台来增加与电池极芯的接触;在人为加工的过程中,花底与电池壳体壳体内底部容易出现焊接不牢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到电池的放电性能,使得电池的内阻变大,最终使得电池降级使用或者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人发现,传统的负极片与电池壳体内底部接触时,由于设置有突台花底,突台花底的增加使花底与电池壳体内底部容易产生脱焊、焊接不牢、虚焊等不良现象,并且电池的断路率较高;发明人经过研究和实验后发现,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电池壳体底部焊接有突台花底,突台花底与电池壳体底部焊接,两端点焊焊接位置不准确造成不良,造成导通效果差;从而导致电流流通不畅,致使电池内阻变大,放电性能变差,断路率较高,从而导致电池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导致电池报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包括现有的电池断路率较高的缺点,提供一种新的电池壳体,使采用该电池壳体的电池具有较低的断路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壳体,包括一端封闭的壳体底部,其中,该壳体底部内表面设有用于增多接触点的凸出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出部的间距为0.1-10毫米。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出部的高为0.2-6毫米。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出部的纵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半圆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三角形为正三角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正三角形的高为0.2-4毫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壳体、盖板以及密封在壳体内的由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叠置组成的卷绕状电极芯及电解液,所述壳体包括一端封闭的壳体底部,所述卷绕状电极芯中负极极片与电池壳体底部接触,正极极片与盖板电连接,其中,电池壳体底部内表面设有用于增多接触点的凸出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出部的间距为0.1-10毫米。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出部的高为0.2-6毫米。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出部的纵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半圆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壳体,包括一端封闭的壳体底部,该壳体底部内表面设有用于增多接触点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的设置使得与电池壳体之间的良好电连接,避免了电池内阻变大,放电性能变差等问题的产生,进而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并且有效的降低了电池断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壳体(第一种实施例,即凸出部的纵截面形状为正三角形)的平面示意图;
图2;图1A-A方向的纵截面剖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壳体(第二种实施例,即凸出部的纵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平面示意图;
图4:图3B-B方向的纵截面剖示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壳体(第三种实施例,即凸出部的纵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平面示意图;
图6:图5C-C方向的纵截面剖示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壳体(第一种实施例,即凸出部的纵截面形状为正三角形)与电池配合的半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剖示放大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的电池壳体,包括一端封闭的壳体底部1,该壳体底部1内表面设有用于增多接触点的凸出部2。
本实用新型凸出部2的间距均匀并且间距比较小,一般为0.1-10毫米;其高一般为0.2-6毫米;其凸出部2的纵截面形状一般为三角形或半圆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所述凸出部2由电池壳体壳体底部1延伸出或者与其成一体,其作用是与电池极片多点接触,以达到与电池极片之间的良好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凸出部2可以采用机械领域任意熟知的方法制备,或者制成模具,用模具使所述凸出部2成型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壳体中,电池壳体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各种导电材料制成,如铝、铜、钢、铁等可导电的金属;可以根据电池型号确定;其一般形状为圆形或者方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53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