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95309.3 | 申请日: | 200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83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黄兴志;张雄;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2 | 分类号: | H04R9/02;H04R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发声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声器件,尤其涉及一种微型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在移动电话等便携设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强,对于移动电话的音乐欣赏这一功能,为了使娱乐效果更强,出现了音乐带振动的模式,由此,微型电声器件的发展也相应加快。
请参图1所示,相关结构的微型发声器件1’,其包括本体11’、收容于本体11’内的磁碗12’、容置于磁碗12’内的永磁体13’、设置在永磁体13’与磁碗12’之间的音圈14’,与音圈14’连接的振膜15’、盖接于本体11’上的盖体16’和贴合于盖体16’的助听音圈17’。所述助听音圈17’通过胶水粘贴在盖体16’上靠近振膜15’的一侧。
助听音圈17’是为听力障碍人士提供的服务功能,利用助听音圈17’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与听障人士耳内的助听器感应,可以帮助听障人士听到声音。
而且相关结构的微型发声器件1’,助听音圈17’通过胶水固定在盖体16’上。此种设计占用了微型发声器件1’内部很大的空间,导致微型发声器件1’的体积很大。而且助听音圈17’的平整度受胶合工艺影响很大,当胶合工艺不稳定时易造成助听音圈17’倾斜,影响振膜15’正常振动造成纯音不良。
因此实有必要对相关结构的微型发声器件进行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音品优良的微型发声器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型发声器件,其包括设有环形收容孔的盆架、收容于盆架内的磁碗、容置于磁碗内的永磁体、设置在永磁体与磁碗间的音圈,与音圈连接的振膜、盖接于盆架的上盖,其中,磁碗设有底面和自底面延伸的侧壁,组装时,磁碗的侧壁部分露出于盆架外,所述微型发声器件还设有与磁碗上露出于盆架外的侧壁相连的助听音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微型发声器件,将助听音圈与磁碗上露出于盆架外的侧壁相连,制造简单,合理地利用了微型发声器件周围原本没有利用到的空间,可有效降低微型发声器件的体积。助听音圈远离振膜,保证了微型发声器件优良的音品。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微型发声器件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去掉上盖和防尘罩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100的具体结构。
请参图1-图4,本实用新型微型发声器件100,其包括振动系统(未标示)、磁路系统2和辅助系统(未标示),其中,振动系统包括振膜11和与振膜11相连的振动音圈12;磁路系统2包括磁碗21、收容于磁碗21内的永磁体22和置于永磁体22上的极芯23;辅助系统包括盆架31、上盖32、导电端子33、助听音圈34和防尘罩35。
振膜11包括平面球顶111和中心为平面的软折环112。
振动音圈12其由连续的金属片(未标示)和包设于金属片外围的绝缘层(未标示)组成。该金属片的断面为螺旋状缠绕、整体呈筒状。所述振动音圈12包括环状部121和自环状部121引出的自由引线122。振动音圈12与振膜11通过胶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盆架31为中空的长方体,其由环形收容孔311和围绕该环形收容孔311的主体部312组成,主体部312设有靠近振膜11的上表面313和与上表面313相对的下表面314。自主体部312的下表面314向远离主体部312延伸有若干支撑壁315。所述支撑壁315到环形收容孔311的距离略大于助听音34的厚度。该支撑壁315一方面可用于定位助听音圈34,另一方面可防止外力对助听音圈34造成损伤。自环形收容孔311靠近上表面313的一侧向主体部312延伸有固持上盖32的固持部316。于主体部312的两端自上表面313凹陷有定位槽310。自主体部312的上表面313向下表面314凹陷有第一收容槽317;自主体部312的下表面314向上表面313凹陷有第二收容槽318和第三收容槽319。所述第一收容槽317用于收容金属片33的第一焊接部331和振动音圈34的第一引线122;第二收容槽318用于收容金属片33的第二焊接部332和助听音圈34的第二引线341;第三收容槽318用于收容金属片33的接触部33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53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