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连接管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2711.6 | 申请日: | 200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55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廖学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9/18 | 分类号: | B62K1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接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连接管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自行车连接管结构,该连接管10由一中空的中管11所构成,该中管11两端分别形成有一横向的管座12与一直向的管座13,其中横向的管座12可供组设横向延伸的把手管20,而直向的管座13则可供组设直向延伸的前叉立管30,前述连接管10在强度的考虑下,中管11利用管座12形成的凸块状供螺栓锁接,而使管座12左右与上下的外缘仅能直线延伸,造成相对管座12的凸块处呈凹陷状。
因此,将把手管20于锁接后与管座12的接合处以及中管11与前叉立管30的接合处均呈直角状,除不利控制缆线的穿设及拉牵外,且管座12相对把手管20的夹束周面C1呈正圆状的周长,不仅夹束的长度有限,包覆面积也不足,影响到其锁紧的强度,同时其容易于把手管20与管座12锁接的两侧角落形成应力集中点,造成强度不足的状况,而容易发生松脱的现象,影响到使用的安全性,再者,把手管20受骑乘者转向施力时,由于管座12承受面积不足,且有强度不足的现象,间接影响到转向的施力传导,故有待进一步的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行车连接管结构,其能实现控制缆线的顺畅穿设及拉牵,还使得连接管的中管与两端的把手管座及立管管座间结构强度增加,同时增加把手管座相对把手管的包覆面积,进而提高锁紧的强度,进一步提升把手管相对前叉立管的转向传导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连接管结构,该连接管由一中管所构成,中管两端分别形成有一供锁接把手管的横向把手管座与一供锁接前叉立管的直向立管管座;该中管的把手管座两侧对应把手管的夹角外缘分设有一凸耳,使把手管座左右两侧呈向外扩张状;该中管的立管管座对应前叉立管的夹角外缘设有一凸肋,使立管管座底缘呈扩张状;所述把手管座的两侧凸耳相对内侧形成连通中管内部的中空部;所述立管管座的凸肋内侧并形成有连通中管内部的中空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手管座左右两侧呈向外扩张状设计及立管管座对应前叉立管的夹角外缘的凸肋设计,使得控制缆线可以从把手管内顺畅穿设到手管座内,继而顺畅穿设到前叉立管内,并方便拉牵,同时还使得连接管的中管与两端的把手管座及立管管座间结构强度增加,并且增加把手管座相对把手管的包覆面积,进而提高锁紧的强度,进一步提升了把手管相对前叉立管的转向传导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自行车连接管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现有自行车连接管结构使用时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连接管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连接管结构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连接管结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连接管结构的参考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连接管结构的使用时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自行车连接管结构,该连接管50由一中空的中管51所构成,该中管51两端分别形成有轴线与中管51呈垂直状的一把手管座52与一立管管座55,其中横向的把手管座52供横向延伸的把手管60组接,而直向的立管管座55则可供直向延伸的前叉立管70组设;中管51的把手管座52形成有供把手管60容置的半圆型承槽与盖片及螺锁的凸块,并于把手管座52两侧对应把手管60的夹角外缘分设有一凸耳53、54,使把手管座52左右两侧呈向外扩张状,以增加承置把手管60的周长及面积,且两凸耳53、54内侧并形成有连通中管51内部的中空部530、540,以减少凸耳53、54的重量,避免增加连接管50的重量,尤其方便控制缆线可以从把手管内顺畅穿设到手管座内,同时也使得把手管座52夹束把手管60的夹束周面C2呈倾斜的椭圆状(如图7所示),而增加把手管座52的夹束周长及包覆把手管60的面积;
中管51的立管管座55形成有供前叉立管70穿置的环型穿孔与锁部,立管管座55对应前叉立管70的夹角外缘设有一凸肋56,使立管管座55底缘呈扩张状,且凸肋56内侧并形成有连通中管51内部的中空部560,以减少凸肋56的重量,避免增加连接管50的整体重量,尤其方便控制缆线从把手管内顺畅穿设到手管座后,继而顺畅穿设到前叉立管内,同时也增强了立管管座55与中管51间的结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27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活塞环
- 下一篇:采用过氧化氢蒸气的房间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