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流电机控制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92067.2 | 申请日: | 2008-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83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 发明(设计)人: | 白清利;刘建伟;董晓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P7/24 | 分类号: | H02P7/2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伟刚 |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电机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电机控制电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靠的直流电机转动换向和调速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在直流电动机中,用换向器和电刷把输入的直流电变为线圈中的交流电,换向器和电刷是直流电机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部件。直流电机的换向控制是直流电机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改变电机转向,可实现机械装置的前、后,左、右相对位置的移动。而频繁转向势必增加电刷磨损,因此,如何可靠的实现此控制环节,对延长电机寿命有重要意义。另外,如何改变可控硅导通角,进行电机调速也是实现本电路实现的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上直流电机转动和调速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靠的直流电机转动换向和调速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直流电机控制电路,包括MCU以及连接到MCU的电源、复位电路、晶振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MCU连接的过零检测电路、电机转向电路及电机调速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电机转向电路包括双刀双置继电器RY1、控制三极管TR1、限流电阻R8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2,双刀双置继电器RY1与限流电阻R8、控制三极管TR1串联,与瞬态抑制二极管D2并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电机调速电路包括串联的双向光耦U1、双向可控硅SCR1及用于降低双向光耦U1误触发率的吸收回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过零检测电路包括光耦U3、分压电阻R10、R11,所述光耦U3通过限流电阻R10、R11连接到交流电源。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可靠地实现直流电机正、反向控制;通过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改变施加在直流电机上的有效直流电压值,从而可调节电机转速;实现简单,成本低廉,控制过程易实现。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的硬件系统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的目的是可靠地实现直流电机转向与调速控制。该直流电机控制电路实现简单,成本低廉,控制过程容易实现,可广泛应用于咖啡机酝酿机构、跑步机升降架以及类似各种运动控制系统中。
如图1所示,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的硬件系统框图,包括MCU 1以及与MCU 1连接的电源2、复位电路3、晶振电路4、过零检测电路5、电机转向电路6、电机调速电路7。过零检测电路5产生方波过零信号,MCU 1通过检测过零信号,对电机转向电路6和电机调速电路7进行控制。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直流电机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中示出了过零检测电路5、电机转向电路6、电机调速电路7及整流电路部分的原理图。
过零检测电路5包括光耦U3、分压电阻R10、R11,光耦U3通过限流电阻R10、R11连接到交流电源。220V交流信号从L、N的CN1-1、CN1-2接入,经过光耦U3,在MCU 1的P1.3输入口形成周期为10ms的方波信号。其中,MCU1的P1.3口设置为输入口或选择为外部中断口。
电机转向电路6包括双刀双置继电器RY1、控制三极管TR1、限流电阻R8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2,双刀双置继电器RY1与限流电阻R8、控制三极管TR1串联,与瞬态抑制二极管D2并联。电机转向电路6通过MCU 1的P1.2口输出高、低电平,控制双刀双置继电器RY1,达到将直流电机极性输入转换的目的。MCU 1的P1.2口驱动三极管TR1的基极,R8为限流电阻,并联瞬态抑制二极管D2(型号为1N4148)用来抑制断电瞬间,线圈上产生的高压反峰电压。当三极管导通时,继电器线圈得电,触点吸合,接通负载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20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分析装置及分析设备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