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气式双层密封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90821.9 | 申请日: | 2008-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11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喜顺;范玉堂;范天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喜顺;范玉堂 |
| 主分类号: | F16J15/46 | 分类号: | F16J15/46 |
| 代理公司: | 齐齐哈尔鹤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 丽 |
| 地址: | 161042黑龙江省齐齐***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式 双层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式双层密封装置,属于露天作业的特种机械装备防腐蚀密封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在海上和陆地露天作业的特种机械装备,由于海上湿度较大,使机械装备严重受损,特别是在固定部位和活动部位之间的密封,采用金属架挂胶整体密封方式,经磨损后密封贴合不严,有的老化脱落,又不能调整,出现渗漏雨水,产生锈蚀,给装备带来损伤,降低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式双层密封装置,该装置采用充气与柔性密封件相结合的密封形式,贴合紧密,维修更换方便,机械装备不受损伤,提高机械装备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充气式双层密封装置,包括环形密封装置和条形密封装置两个部分。一种是环形结构,另一种是条形结构。环形结构的密封装置,它由盖板,上、下托架,连接托架,弧形盖板,环形气囊,环形密封条组成。上、下托架和盖板及弧形盖板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在盖板的上端设有燕尾槽和螺栓通孔;唇口密封条和环形密封条及环形气囊采用硅橡胶通过模具压铸成型,将唇口密封条的下端压入在盖板的燕尾槽内;在上、下托架的中心位置设有半圆形气囊槽,将环形气囊装入气囊槽内,在环形气囊的一侧装有充气嘴,在环形气囊的外侧装有环形密封条;用螺栓将盖板紧固在上、下托架上,在环形密封装置中段通过连接托架和弧形盖板用螺栓将上、下托架连接为一体;在盖板中段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挡板和活动挡板。
条形结构的密封装置,它由条形框架,条形气囊,条形密封条组成。在条形框架内装有条形气囊,在条形气囊的一侧装有充气嘴,并固定在条形框架上,在条形气囊的一侧条形框架内装有条形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采用金属和硅橡胶结构,韧性好,耐老化,不损伤机体,通过充气澎涨使固定部位和活动部位之间的密封性能良好,运行正常,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维修费用,宜在海上和露天作业的机械装备上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充气式双层密封装置的环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5是条形密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中标号
1、盖板 2、下托架 3、燕尾槽
4、螺栓通孔 5、唇口密封条 6、气囊槽
7、环形气囊 8、充气嘴 9、环形密封条
10、螺栓 11、上托架 13、连接托架
14、固定挡板 15、活动挡板 16、弧形盖板
17、条形框架 18、条形气囊 19、条形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例1
请参阅图1至图4,充气式双层密封装置,其环形结构的密封装置,它由盖板,上、下托架,连接托架,弧形盖板,环形气囊,环形密封条组成。上、下托架和盖板及弧形盖板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在盖板(1)的上端设有燕尾槽(3)和螺栓通孔(4);唇口密封条(5)和环形密封条(9)及环形气囊(7)均采用硅橡胶通过模具压铸成型,将唇口密封条(5)的下端压入在盖板(1)的燕尾槽(3)内;在上、下托架(11)、(2)的中心位置设有半圆形气囊槽(6),将环形气囊(7)装入气囊槽(6)内,在环形气囊(7)的一侧装有充气嘴(8),在环形气囊的外侧装有环形密封条(9),(详见图3)当环形气囊充气澎涨后推动环形密封条(9)与活动挡板(15)使密封体贴合紧密达到密封的目的;用螺栓(10)将盖板(1)紧固在上、下托架(11)、(2)上,在环形密封装置的中段通过连接托架(13)和弧形盖板(16)用螺栓(10)将上、下托架(11)、(2)连接为一体;在盖板(1)中段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挡板(14)和活动挡板(15)。
例2
条形结构的密封装置:(详见图5、图6)它由条形框架,条形气囊,条形密封条组成。在条形框架(17)内装有条形气囊(18),在条形气囊(18)的一侧装有充气嘴(8)并固定在条形框架(17)上;在条形气囊(18)的一侧条形框架(17)内装有条形密封条(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喜顺;范玉堂,未经李喜顺;范玉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08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