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固化成型的机身框架与蒙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90708.0 | 申请日: | 200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15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马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献林 |
主分类号: | B64C1/00 | 分类号: | B64C1/00;B64C1/12;B64F5/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哈科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 娅 |
地址: | 150066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固化 成型 机身 框架 蒙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制造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机身框架与蒙皮固化成型技术。
(二)背景技术
传统机身成型工艺主要是先组装金属框架,即隔框、纵梁、纵桁,而后在金属框架上铆装金属蒙皮,这样机身将有上千甚至上万个零件组成,生产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且重量大,耐腐蚀能力差。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件数量减少90%以上,重量减少50%,生产周期缩短70%,成本降低30%,抗腐蚀、抗疲劳能力提高两倍以上,安全系数高的一次性固化成型的机身框架与蒙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全部采用内置可拆卸分组模具,模具在纵向由隔框分隔开,两个隔框之间为一组,各模具组通过支架与中心轨道相连并可沿滑轨移动;在所有纵梁/长桁纤维、隔框处设置有与框架外形相一致的凹槽,成形时在凹槽内铺设纤维,先铺设纵梁/长桁纤维;隔框内外设置有利用缠绕法铺设的翼板纤维,框架外设置有采用真空膜压法注脂一次性固化成形的蒙皮。
本实用新型还有这样一些技术特征:
1、所述的机身隔框为“I”形金属板与纤维复合材料组合体腹板的“工”字形结构;
2、所述的长桁或纵桁为“T”字形截面纯复合材料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空客A350、波音B787的机身成型工艺也有较大区别。A350是先在分段机身的内成型模具上铺设内蒙皮纤维,成形之后在内蒙皮外侧胶接组装金属框架,最后在框架外侧胶接或铆接外蒙皮。B787是先在分段机身的内成模具上铺设内蒙皮纤维,之后在内蒙皮纤维上铺设纵向、横向的框架纤维,以上固化成型后,再在框架外侧二次胶接外蒙皮,A350缺点是零件数量还是相对较多,重量较大;B787虽然数量大大减少,但为提高框架抗剪能力,纤维用量必然加大,因而重量相对较高,成本也相对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机身成型工艺有以下特点:首先在框架用料上,受力隔框为“I”形金属板(主要是钛合金、铝合金)与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E——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组合体;长桁或纵梁为纯纤维复合材料。受力隔框中的金属板为“工”字形隔框的腹板材料之一,提高了隔框的抗剪能力,这对于类似地效飞机的中单翼飞机、翼身相融飞机尤为重要,这样机翼梁可以和机身隔框相对接,取消中央翼盒,保证了机身使用空间。这对于其他飞机也有极高的抗坠毁能力。其次,在形成方法上也有很大不同,我们采用可拆卸分组内成形模具,隔框和隔框之间为一组模具,形成便于向内可拆卸的几块,每一组模具可在中心滑轨上滑动;在机身内成形模具上于纵梁、长桁、隔框位置设置了这些框架成形所需的凹槽,先把各组模具分开,在凹槽内铺设纵梁、长桁框架纤维,凹槽铺平后再铺设隔框腹板纤维,最后合并模具铺设隔框的内外翼板纤维;框架纤维铺设完成后统一铺设蒙皮纤维;外置真空膜即阳膜,采用真空袋压模法注脂成形,采用人们常用的电子束加热固化或高温炉中加热固化,进而实现框架与蒙皮一次性固化成形。成形后各组模具可以分别拆下取出。
本实用新型同A350工艺相比,改金属纵梁、纵桁为全复合材料,而隔框为金属与复合材料组合体,各发挥其长。因此重量轻、运营成本低。本实用新型同B787相比,隔框腹板采用了抗剪力强的“I”形金属板,因此不但纤维用量减少,也增加其抗坠毁、抗雷击能力,因此运营成本降低、更安全。通过采用上述工艺制造的飞机与采用传统工艺制造的飞机相比,零件数量减少90%以上,重量减少50%,生产周期缩短70%,成本降低30%,抗腐蚀、抗疲劳能力提高两倍以上,因而提高了安全系数,降低了运营成本。
(四)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机身成形所需的内成形组合模具与“I”金属板示意图;
图2是各组模具安装和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3是框架纤维铺设顺序示意图;
图4是模具合并后铺设隔框内外翼板纤维示意图;
图5是铺设蒙皮纤维示意图;
图6为成形机身侧视图;
图7为A-A剖面;
图8为B-B剖面旋转示意图。
图9为取出模具后的部分机身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献林,未经马献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07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速一体式非PVC膜全自动制袋灌封机
- 下一篇:一种拉引式微型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