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加测量光程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88160.6 | 申请日: | 2008-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01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锋;陈人;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61 | 分类号: | G01N21/61;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0052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增加 测量 光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加光电分析系统测量光程的装置,它主要应用在管径比较小的工艺管道内气体的测量中。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光电分析装置和方法,多采用气体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光发射装置发出的光穿过被测气体,经被测气体的吸收后被光接收装置接收,分析处理得到的信号,从而得到被测气体的浓度等参数。通常情况下,所述光发射装置和光接收装置设置在工艺管道的单侧或相对的两侧,工艺管道的管径尺寸决定了测量光程的大小。
在气体吸收光谱技术中,对于不同浓度的气体,需要选择不同的光程,这样才能保证被测气体对测量光束有足够的吸收(吸收也不能过大),进而利用光束的透过率得到被测气体的浓度等参数。
然而,在较多工况中,工艺管道中被测气体的浓度都较低或很低,倘若使用工艺管道的内径作为测量光程的话,被测气体对测量光束的吸收可能会太小,这样增加了测量难度,甚至无法测量;而且,当工艺管道的管径较小时,管道内的被测气体会进入用于确定测量光程的内管中,发生湍流,影响了测量光程的准确性,降低了测量的信噪比,从而降低了测量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增大测量光程的方式去解决:
1、如图1所示,工艺管道的中间部位变粗,管径大大增加,有效地增加了测量光程。这种方法的主要不足是:在变粗的管道内会产生紊流,还会产生死气区,大大降低了测量的精度。需要停止生产,才能在原有的工艺管道上加上一段较粗的管道,这样不但给生产厂家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安装麻烦,工作量大。
2、如图2所示,将光发射装置和光接收装置倾斜地安装在工艺管道上。这种方法的主要不足是:光发射装置、光接收装置属于精密的光电仪器,对安装的要求很高,这种倾斜的方式会给安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对于很小管径的工艺管道,根本无法实现这种方法。测量光程的增加幅度有限,对于管径很小的工艺管道,这种方式的意义不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不会产生紊流和死气、结构稳定的增加测量光程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加测量光程的装置,包括测量管、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和出气管的一端分别开口于工艺管道,另一端分别与测量管相连通,测量管与进气管和出气管共同形成测量回路,测量管的尺寸与测量所需要的光程相匹配,所述进气管的管口迎着工艺管道中气流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测量回路上设置有阀门、标气入口和标气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显著地增加了测量光程,而且测量光程的大小可以灵活设置。
2、结构设计合理,不会产生紊流和死气,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度。
3、可方便地进行标定,并且能够作到在标定时不影响生产工艺流程。
4、无需动力装置,被测气体依靠自身的流速和压力而自行进入测量管中。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增加测量光程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3所示,一种增加测量光程的装置,由测量管4、进气管2和出气管3组成。
进气管2和出气管3的一端分别与工艺管道1(管径较小)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测量管4相连通。测量管4、进气管2和出气管3共同形成一个与工艺管道1相连通的测量回路13。其中,进气管2与工艺管道1连通的一端的管口迎着被测气体流动的方向。
在所述测量管4上还安装测量表7,测量表7是气体吸收光谱测量装置,包括光发射单元5、光接收单元6和分析单元,光发射单元5和光接收单元6分别安装在测量管4的两侧,测量管4的长度与测量所需要的光程相等。
在进气管2上设置有三通阀18,三通阀18的一端口作为标气进口14。在出气管3上设置有三通阀19,三通阀19的一端口作为标气出口12。
上述增加测量光程的装置的安装过程为:
利用工艺管道1中被测气体的浓度、温度、压力等参数以及测量需要达到的要求,计算出测量所需要的光程。
提供测量管4,使测量管4的长度等于测量所需要的光程,在测量管4的两侧分别安装所述光发射单元5和光接收单元6,并调试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未经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81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