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汽车外饰的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5320.1 | 申请日: | 200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29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胡少波;陈昌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久达汽车零部件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4 | 分类号: | B32B27/04;B32B27/08;B32B17/04;B32B27/40;B32B37/15;B29C39/18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戴晓翔 |
地址: | 201706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增强 pu 复合材料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PU复合材料,尤其涉及一种表面经树脂致密处理的用于汽车外饰的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用SRIM工艺(结构反应模塑)生产的玻纤增强PU(聚氨脂)材料,其具有密度低、弯曲模量及抗拉强度优越等的特点。并且,由于玻纤增强PU材料的比强度大,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前提下整体重量轻,用SRIM工艺生产的玻纤增强PU零部件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件(或表观件或零件)上。但是,由于玻纤增强PU材料也存在其他的固有特性:耐候性差、表面疏松多孔、不易涂装加工等,极大限制了它在汽车外饰及覆盖件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经树脂致密处理的用于汽车外饰的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耐侯性好,且方便后续涂装加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耐候性差、表面疏松多孔、不易涂装加工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用于汽车外饰的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包括玻纤增强PU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玻纤增强PU材料的表面复合有树脂薄层。树脂薄层具有耐侯性好、且方便后续涂装(有色涂装)。因而,用树脂薄层复合在玻纤增强PU材料的表面,解决了玻纤增强PU材料的耐候性差、表面疏松多孔、不易涂装加工等的问题。在制作该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时,树脂薄层的厚度可根据相应汽车饰件的厚度而定。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树脂薄层为一层树脂薄层
所述树脂薄层的厚度小于等于相应汽车外饰厚度的五分之一。
所述的玻纤增强PU材料采用反应模塑工艺浇注在树脂薄层上复合形成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该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的制作工艺简单,该复合材料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复合紧密,难以分离,品质可靠。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1、在保留原玻纤增强PU材料具有比强度大的优点的前提下,还具有好的耐侯性,且后续涂装加工方便;2、该用于汽车外饰的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的制作工艺简单,该复合材料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复合紧密,难以分离,品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横截面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用于汽车外饰的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如图1所示,它包括玻纤增强PU材料1,复合在玻纤增强PU材料1表面的一层树脂薄层2,该树脂薄层2的厚度小于等于相应汽车外饰的厚度的五分之一。玻纤增强PU材料1采用反应模塑工艺浇注在树脂薄层2上固化成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
用于汽车外饰的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的具体生产工艺为:先使用SMC(片状模塑料)工艺或其他工艺形成一厚度适宜(一般为汽车外饰件或零件厚度的五分之一以下)的符合汽车外饰件(或表观件或零件)表观要求的树脂薄层;再将该树脂薄层置于汽车外饰件(或表观件或零件)生产模腔中,采用RIM(反应模塑)工艺浇注玻纤增强PU材料,形成所需要的玻纤增强PU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久达汽车零部件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久达汽车零部件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53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