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物-化学组合净化甲醛废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1796.8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32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梅;孙珮石;郑顺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4 | 分类号: | B01D53/84;B01D53/77;B01D53/72 |
代理公司: | 昆明慧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韵波 |
地址: | 650093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化学 组合 净化 甲醛 废气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化学组合净化甲醛废气装置。属于废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甲醛废气污染是目前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环保问题之一,世界范围内,甲醛是易挥发有机物污染最严重的一种。甲醛对人的致死量为142mg/kg。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组织已经公布甲醛可能对人有致癌作用。近年来,甲醛废气污染问题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并开展了一些污染治理工作,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例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规定,工业废气中甲醛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25mg/m3;《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GB/T16127-1995)规定甲醛最高容许浓度为0.08;中国卫生部标准,车间空气中甲醛最高允许浓度3mg/m3。
甲醛废气主要来自木材加工、化纤纺织、塑料、有机合成、合成橡胶、油漆涂料等生产过程,人们日常感受最多的是人造板加工工艺、人造板、以及人造板家俱使用过程所散发的甲醛气体污染。
目前,公知的生产过程和室内空气中甲醛净化处理途径主要是三类:一是采用亚硫酸盐、氨和有机胺等药剂吸收甲醛或配成喷剂喷在人造板表面或空气中的化学吸收,缺点在于运行寿命短,有可能带来二次污染;二是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的吸附法,活性炭是一种多孔的含碳物质,比表面及可达几百甚至几千m2/g,当废气通过活性炭时废气被吸附而被净化,缺点在于当环境中的甲醛浓度低于吸附剂甲醛浓度时,被吸附的甲醛会再次释放,具有净化效率不稳定的缺点;三是催化氧化法,缺点在于运行成本高,净化效率不高而难宜推广。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化学组合净化甲醛废气装置,其由一个一生物膜反应器和装有化学吸收循环溶液的高位和低位液体储槽组成,甲醛废气通过生物膜反应器由下而上通过带有生物膜的填料层与由液体高位储槽通过自上而下喷淋的循环液体逆向接触,甲醛废气被生物膜生化降解而得以净化。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成结构图。其包括生物膜反应器1、气体入口2、气体出口3、反应器滤网4、生物膜填料层5、液体分布器6、空气压缩机7、液体低位储槽8、液体高位储槽9、液体低位储槽出口10、液体高位储槽出口11、循环水泵12、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入口13和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出口14。生物膜反应器1与液体低位储槽8和液体高位储槽9通过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入口13和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出口14连接为一体,生物膜反应器内装有两层一定层高的生物膜填料层5,两层间设置反应器滤网4,在反应器顶部中轴线处插入液体分布器6,液体分布器与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入口13连接,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入口13又与液体高位储槽的出口11连接,在反应器顶部一侧高于液体分布器位置连接气体出口3,在反应器底部一侧设置气体入口2,气体入口与空气压缩机7连接,在反应器底部另一侧低于气体入口2位置设置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出口14,反应器液体出口与液体低位储槽8连接,液体低位储槽出口10与循环水泵12连接。
与公知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生物膜反应器循环液中加入亚硫酸盐,实现在生物膜反应器中对甲醛废气气相生物降解净化、液相化学吸收净化,液相产物再回到生物膜反应器进行降解,使甲醛废气彻底被净化,因此净化效率高。采用的生物-化学组合净化甲醛废气装置技术,甲醛废气的净化效率稳定,流程简单,易宜推广。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成结构图。图中1为生物膜反应器,2为气体入口,3为气体出口,4为反应器滤网,5为生物膜填料层,6为液体分布器,7为空气压缩机,8为液体低位储槽,9为液体高位储槽,10为液体低位储槽出口,11为液体高位储槽出口,12为循环水泵,13为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入口,14为生物膜反应器液体出口。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师范大学,未经云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17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流磨恒料位自动喂料系统
- 下一篇:集尘机的下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