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路捣固车用捣镐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1695.0 | 申请日: | 2008-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46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泽民;马乐东;廖丕博;刘建雄;詹肇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27/20 | 分类号: | E01B27/2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金耀生 |
地址: | 650093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捣固车用捣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养护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捣固并紧实铁路路基轨枕底道碴的铁路捣固车用捣镐。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铁路养护捣固车在捣固作业中使用的捣镐,其主要的制造工艺有二:其一,采用合金结构钢模锻或低碳低合金钢精铸成形捣镐本体,在镐掌部位的局部堆焊耐磨材料,即采用“锻(铸)造+局部堆焊”工艺。其二,采用合金结构钢模锻或低碳低合金钢精铸成形捣镐本体,在镐掌部位的整体全部包覆硬质合金片块,即采用“锻(铸)造+整体包覆”工艺。在镐掌部位的局部堆焊耐磨材料或在镐掌部位整体全部包覆硬质合金片块,以提高捣镐的耐磨性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生产实践中,捣镐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其镐掌部位的局部磨损。“锻(铸)造+局部堆焊”的捣镐,在捣固作业完成大约12~15公里后,镐掌底部下端会发生磨损量达镐掌高度20%左右的严重磨损,造成捣镐失效。CN1432688A号发明专利“捣镐”,公开了一种捣镐制造技术。在其镐掌的正面及背面采用整体包覆硬质合金片块工艺,而在镐掌的侧面采用钻孔镶入数根圆柱形硬质合金块柱。该整体包覆硬质合金片块工艺在提高捣镐耐磨性等方面有相当优势。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大量使用硬质合金片、块整体包覆镐掌,成本相对较高。使用实践表明,磨损严重部位只位于镐掌底部下端的小部分区域,“好钢只需用在刀刃上”,不必将整个镐掌及部分镐体都包覆硬质合金片块。更应该指出的是:镐掌的侧面面积不大,在有限的镐掌侧面上,钻孔镶入的数根圆柱形硬质合金块,破坏了镐掌本体材料的连续性。在大而频繁的捣固冲击力作用下,被钻空的镐掌本体尤其容易崩裂。镐掌本体的支撑作用一旦缺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硬质合金优异的耐磨性能也无法得到最根本的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捣镐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既满足耐磨性要求又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之铁路捣固车用捣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捣镐本体和镐掌,在镐掌下插前端磨损特别严重部位,(约为镐掌整个高度的20%~60%左右距离),包覆硬质合金片块以加强道碴对镐掌磨损之保护。在镐掌磨损不是十分严重的其余部位,直接裸露镐掌本体材料。(即“锻(铸)造+部分包覆”技术)。
除上述特点以外,可在镐掌两侧面及正面与背面未包覆硬质合金片块的剩余部位(镐掌磨损不是十分严重的其余部位),有局部的堆焊耐磨材料。(即“锻(铸)造+部分包覆+局部堆焊”技术)。
其中镐掌正面包覆的硬质合金片块的形状为矩形块带有包覆勾头,包覆勾头底角C≤85°且≥15°。
本实用新型的铁路捣固车用捣镐,在保证了捣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度的情况下,节约了大量硬质合金材料,极大地降低了捣镐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包覆硬质合金片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铁路捣固车用捣镐结构示意图。
图中:1—包覆硬质合金,2、3—堆焊耐磨材料,C—底角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铁路捣固车用捣镐采用“锻造+局部堆焊+部分包覆”的形式。在镐掌下插前端磨损特别严重部位(约为镐掌整个高度的20%~60%左右距离),包覆硬质合金片块,硬质合金片块的形状为矩形块带有包覆勾头,包覆勾头底角C≤85°且≥15°如图1、图2或图3所示。在镐掌磨损不是十分严重的其余部位(镐掌两侧面及正面与背面未包覆硬质合金片块的剩余部位)有局部的堆焊耐磨材料。其中,包覆连接方法可采用如:粘结、焊接(电阻焊、接触焊、摩擦焊、钎焊,如火焰钎焊、盐浴钎焊、感应钎焊)等技术。堆焊的耐磨材料形状呈圆台形、圆冠形、长条形、长片形等形状。镐掌既可与镐体整体制造,也可与镐体分体制造再组装连接。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的铁路捣固车用捣镐采用“锻(铸)造+部分包覆”的形式。在镐掌下插前端磨损特别严重部位(约为镐掌整个高度的20%~60%左右距离),包覆硬质合金片块,与实施例1相同;而在镐掌磨损不是十分严重的其余部位,直接裸露镐掌本体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16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连杆式位置调整装置
- 下一篇:小型高速空气涡轮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