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分隔式玻璃熔窑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80536.9 | 申请日: | 2008-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55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黄幼榕;高锡平;李长久;崔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03B5/00 | 分类号: | C03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邸万杰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隔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熔制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设有全分隔式加料池、三流液洞、负压澄清装置的玻璃熔窑。
背景技术
通常在玻璃窑炉中,加料池是敞开的与熔化部共处同一空间,加入池中的配合料直接暴露在熔化部的火焰空间内,部分配合料颗粒由于火焰的冲刷被带入成型部可在玻璃制品表面形成缺陷;如果带入蓄热室,会造成格子砖堵塞,降低蓄热室热交换效率,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同时漂浮在玻璃液面上的料堆由于窑炉操作状况的波动很容易被带入成型部,在玻璃板留下结石等缺陷影响玻璃质量。
现有一种技术是采用在窑炉的熔化部设置冷却水管以挡住玻璃液面漂浮的浮渣,此种技术无法解决火焰空间的飞料问题。现已有专利采用浸没燃烧,以加快配合料的熔化速度,但需要构建专门的窑炉设备,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难于操作和控制。
在玻璃熔化过程中,配合料在高温状态下将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同时由配合料本身带入或由燃烧热源产生的气体引入到熔化的玻璃液中,大部分气体在熔化阶段排除。但是,有些聚集的气体溶解在玻璃液中,而另一些则会形成所谓的气泡或“灰泡”的离散气体包含物,如果这种气泡以过高的浓度存在于玻璃之中,将严重降低产品的质量。通常在玻璃熔窑内设的澄清区内升高温度以降低玻璃熔体的粘度和增大气泡的直径来促使气体包含物的上升和排除。通过降低玻璃熔体上面的压力也会有助于玻璃液的澄清,提高玻璃的澄清质量和缩短澄清时间。负压乃至真空对澄清过程的促进作用是逐渐达到的,压力越低,作用越大,真空则效果更佳。但是,从经济上难以接受,因此采用充分降压的方法,这便是负压澄清技术的应用,如美国专利3442622、3338694、287280等,公开了采用独立的坩埚结构,应用负压澄清技术,但这种结构的设置,需要构建专门的窑炉设备,其结构复杂,成本高,不利于实际应用。
目前,流液洞技术在玻璃池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池窑的关键部位。中小型池炉一般采用流液洞连接熔化池和工作池,即使是大型瓶罐池炉也需采用流液洞(平板玻璃的大型池炉通常采用卡勃结构)。这是由于流液洞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可以减少冷却面积;同时能够很好的挡住浮渣,从而可以提高玻璃质量和熔化率。目前在玻璃窑池中已经使用的流液洞形式均为单流液洞结构,但该结构无法实施负压澄清技术,玻璃中存在的气泡较多,消除气泡能耗高,玻璃的澄清度和均化效果较差,所以也满足不了玻璃加工的质量要求。
中国专利ZJ03209208.3公开了一种负压澄清玻璃熔窑,提出了采用负压技术、流液洞技术解决玻璃澄清的技术方案,但对于玻璃熔制过程中产生的飞料、浮渣和液流变化对玻璃澄清的影响,该专利并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减少玻璃浮渣和飞料对质量的影响,同时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的全分隔式玻璃熔窑。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内容为:
一种全分隔式玻璃熔窑,它包括加料池、熔化池、负压澄清池和工作池,所述加料池设加热装置,加料池位于熔化池前端,加料池与熔化池之间的下部设一第一进口流液洞。
在加料池和熔化池之间设有一第一分隔墙,第一分隔墙内设有风洞,所述第一进口流液洞设于加料池与熔化池之间的分隔墙的底部。
所述加热装置为小炉,小炉内装有燃烧器。
所述熔化池内部设有燃烧器,所述玻璃熔化池与所述工作池相接处设有第二分隔墙,第二分隔墙与所述玻璃熔窑的池底部之间设有第二进口流液洞。
所述工作池外侧开有出料口;所述工作池内还设有一第三分隔墙,所述第三分隔墙与所述第二分隔墙之间形成一澄清池,所述第三分隔墙与所述玻璃熔窑池底之间设有出口流液洞;所述澄清池的顶部设有真空泵接口,其澄清池的底部为内凸起面。
所述澄清池与所述工作池的内池壁上分别设有电加热装置。
所述电加热装置为一金属棒加热器,金属棒加热器与外设电源连接。
所述金属棒加热器设置于所述澄清池内壁每一侧至少一个;所述金属棒加热器设置于所述工作池内壁前后侧,每一侧设有一个。
所述澄清池上部和顶部设有耐火材料层,耐火材料层外侧平铺一层耐热钢板,耐热钢板与所述耐火材料层相接处为密封连接。
所述澄清池底部的凸起面高度为所述澄清池高度的1/4~1/3。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05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