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段组合式生物除臭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80269.5 | 申请日: | 2008-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39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田德龙;赵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85 | 分类号: | B01D53/8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生物 除臭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或污泥/垃圾处置专用除臭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将两级洗涤和两段吸附集于一体,去除污水处理或污泥/垃圾处置过程中有害气体以防止二次污染的专用设备。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或污泥/垃圾处置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NH3、H2S、VOC等),需要专用设备将其有效去除,确保排放出的气体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现有工业化除臭技术主要分为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化学技术主要是利用洗涤液与臭气主要成分之间的化学作用来完成除臭过程;生物技术分为生物滤池技术和生物滴滤池,生物滤池是生物填料上所挂生物膜利用填料自身提供养分进行新陈代谢的除臭过程,生物滴滤池是填料上所挂生物膜利用外加营养物质提供养分进行新陈代谢的除臭过程。以上几种技术各自具有特点,相互之间有具有排斥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发挥组合效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污水处理或污泥/垃圾处置过程中,利用多重生物吸附和化学洗涤作用完成除臭目的的装置,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除臭装置的结构分为壳体、喷淋泵、布气器、惰性填料层、活性填料层、喷淋喷头、排放口、溢流管、放空管等部分。壳体底部设置与进气管连接的布气器,布气器采用气体切割沿设计,布气器材质采用碳钢防腐或者不锈钢。布气器上方依次设置惰性填料层和活性填料层,惰性填料层采用2种以上规格的球形惰性填料,不同规格填料直径满足空间几何匹配关系。活性填料层左上方设置喷淋喷头,喷淋喷头形势采用上喷式。喷淋喷头与壳体外部的喷淋泵相连,多余的喷淋液由壳体底部的溢流管排出,喷淋喷头上部设置将气体排入大气的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照以下方式实现的,引风机将收集来的臭气送入本设备中,先经过没入水中的布气器将激流切割为较小气泡,气体经过第一级水洗后,部分NH3、H2S被水溶解,之后气体上升进入惰性填料层与填料表面生物膜充分接触反应,惰性填料层生物膜代谢营养来源于气体和活性填料层淋溶液;之后气体进入活性填料层与填料中生物反应有害物质大部分被去除;之后气体上升至喷淋洗涤层,对残余有害气体进行最后的吸附,喷淋水经过活性填料层溶解部分营养物质为惰性填料输送了养分,多余的溶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壳体底部,作为第一级洗涤水源;由于溢流管的作用确保了第一级洗涤水位不会增加系统设计阻力损失。
四段组合式生物除臭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最大特点是将两级洗涤和两段吸附集中在同一设备内,性能互补同时避免相互影响,针对污水处理或污泥/垃圾处置臭气特点,高效、稳定、延长使用寿命,避免填料由于酸碱化而失效。
四段组合式生物除臭设备可用于污水处理厂、污泥、垃圾及畜禽粪便处置工程的各个阶段,替代现有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
附图说明
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以下详细说明。
图1是四段组合式生物除臭设备剖面图。
图2是布气器俯视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其主要结构分为壳体1、喷淋泵2、布气器3、惰性填料层4、活性填料层5、喷淋喷头6、排放口7、溢流管8、放空管9等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四段组合式生物除臭设备加工制作简单方便,按照说明书附图所示加工制作即可。
壳体1采用碳钢内衬玻璃钢材料;
喷淋泵2采用通用离心泵;
布气器3采用碳钢防腐或者不锈钢材质;
惰性填料层4采用多面空心球填料;
活性填料层5采用堆肥或干化后的污泥与泥炭、陶粒、木屑、树皮等有机物质混合;
喷淋喷头6采用草坪灌溉用喷嘴;
排放口7采用与布气器相同材质;
溢流管8采用与布气器相同材质;
放空管9采用与布气器相同材质。
四段组合式生物除臭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基本不改变经济成本的前提下,减少占地面积和运行稳定性,安装调试方便,使用寿命长,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人员的已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02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