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9400.6 | 申请日: | 200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85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赵江翔;徐庆;王秀合;么世杰;李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46/02;B01D4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布袋 混合 除尘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净化和除尘技术领域,特别是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如火力发电、水泥生产、冶金行业中,常常会产生含有大量粉尘的气体。这种气体如果直接排到大气,将给环境带来严重的颗粒物污染。因此,在这些大量的携带有颗粒物质的气体在排向大气之前,必须通过除尘装置净化。现有技术中,针对大量含尘气体的除尘装置包括静电除尘器和脉冲喷吹布袋除尘器等。若要获得较高的除尘效率,可以把不同原理的除尘器按特别的方式组合起来,对含尘气流中的颗粒物质进行联合脱除,实现尽可能高的除尘效率。美国专利US 20020134237A1,名称为“Advanced Hybrid ParticulateCollec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的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静电与布袋混合颗粒收集器。参看图1和图2,它的主要特征在于,沿着入口气流方向,在相邻的两排滤袋2之间放置一排放电电极1,这排放电电极1和相邻的两行滤袋2之间放置全面积开孔的收尘极板3。在放电电极1与收尘极板3之间施加电势差,便形成相邻的两行滤袋2中间的收尘极板3之间的收尘区域。使得每行滤袋2两侧都有收尘极板3,再在每排滤袋2前端布置导流板4,后端布置密封板5,这样在每排滤袋2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组合的封闭的收尘腔。这种结构可避免滤袋2被放电电极1与收尘极板3之间的高压电场电击损毁。
此项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除尘装置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布袋除尘器在脉冲反吹时引起的扬尘大部分被相邻行滤袋或自身再次吸附,避免了电除尘在清灰时产生的二次扬尘和末级电场清灰时灰尘大量逃逸的结构性缺陷。
但是,由于气流通过开孔接地板上的孔进入布袋区域,收尘极板3的大面积的开孔减少了接地板的有效收尘面积。对于布袋部分而言,如果电除尘的效率不高,来流气体中的含尘量就增加,相应的清灰周期就要缩短,布袋的使用寿命会缩短很多。工程实践表明,这种结构由于静电除尘器效率达不到理想值,而且,被清除下来的灰饼并不能完全落入灰斗中,飘逸的尘粒继续长时间的在滤袋与开孔接地板之间被反复收集与清除,导致滤袋压降居高不下,除尘器的整体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它采用组合式的收尘极板降低滤袋的过滤灰负荷,并可实现完整的清灰过程,提升整个除尘系统的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
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它包括沿入口气流方向间隔布置的数排放电电极和数排滤袋。所述每排滤袋两侧置有收尘极板,相邻的两块收尘极板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V型的导流板和密封板。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各收尘极板是由位于前段与导流板连接的前置收尘极板、位于后段与前置收尘极板上部分连接的收尘孔板以及与前置收尘极板下部分连接的下置收尘极板组成。所述各收尘孔板上均匀排列多个孔,各排滤袋置于收尘极板的后段、位于收尘孔板的位置。
在上述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中,所述各收尘极板的各部分连接为整体式结构或者为前置收尘极板与收尘孔板、下置收尘极板活动嵌接式结构。
在上述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中,所述各前置收尘极板、收尘孔板与下置收尘极板的板厚度小于5mm。前置收尘极板宽度大于300mm,下置收尘极板高度大于200mm。
在上述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中,所述前置收尘极板和下置收尘极板采用平板、单峰板、或双峰板。
在上述静电布袋混合除尘器中,所述收尘孔板上孔的形状为圆形、矩形、菱形、长条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前置收尘极板和收尘孔板都为有效收尘面积区,因此气流到达滤袋表面时含尘浓度显著降低,大大提高了滤袋的性能及使用寿命。下置收尘极板能将散落的、被上窜气流携带的部分颗粒重新凝聚并捕集在下置收尘极板上,此区离灰斗距离很近,清灰时下置收尘极板上散落的灰饼层能够容易的落入灰斗中,大大提高了清灰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开孔接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收尘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收尘极板上孔的形状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收尘极板上孔的形状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收尘极板上孔的形状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94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