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罐体内地板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79230.1 | 申请日: | 200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75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宿志一;周军;范建斌;刘燕生;李鹏;殷禹;李庆峰;高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D21/00 | 分类号: | G01D21/00;H05B3/20;F24D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地址: | 10019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内 地板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对人工环境和污秽试验罐体内地板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环境及污秽试验气候罐内对绝缘子进行覆冰试验后,罐内地板会形成较厚的冰层,为了保证覆冰试验后,试验人员和车辆在短时间内进入气候罐,需要采取措施消除罐内地面形成的冰层,即融冰。目前消除罐内地板冰层的方法有自然融冰、罐体加热融冰、局部热源融冰、器具铲冰/除冰、喷洒融冰剂等。上述方法中,自然融冰过程十分缓慢;罐体加热融冰能源耗费较大,且其会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再次进行覆冰试验时所需要时间和能耗增加;器具铲冰/除冰措施费时费力;喷洒融冰剂的方法对于较厚积冰层的融冰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地板能实现可控、均匀加热的地板加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罐体内地板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罐体,所述罐体内铺设有一地板,在所述地板周围设置有一电源、加热源和导热装置,所述电源通过电线连接所述加热源,所述加热源再连接所述导热装置,所述导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地板下。
所述加热源包括一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内设置有加热管并装有导热剂,所述加热箱外设置有导热剂出口和入口,所述电源和所述加热管相连;所述导热装置包括一泵和一盘设在所述地板下的导热管,所述导热剂出口和所述泵相连,所述泵再和所述导热管的一端相连,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再回接到所述导热剂入口。
所述加热源和所述导热装置合为一电加热带,所述电加热带俯贴于地板下,所述电加热带中含有电热丝,所述电源和所述电热丝相连。
所述加热源和所述导热装置合为一电加热膜,所述电加热膜俯贴于地板下,电加热膜中含有电热丝,所述电源和所述电热丝相连。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由于只对地板局部融冰,因此对低温试验空间内的温升不明显,可快速进行下次低温环境下的试验,提高试验的工作效率、能源消耗低。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快,电源可随时开、关,既提高工作效率操作又方便。3、本实用新型由于使用良好的导热材料制成,传热效率快。4、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地下热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在罐体中应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罐体1,由于承压要求,罐体1的上、下两端必须做成曲面状,因此在罐体1内设置有一与罐体1外地面水平的地板2,以方便人员和车辆进出。罐体1与地板2之间留有一定缝隙3,缝隙3一方面是满足罐体1与地板2的热胀冷缩要求,另一方面是方便水及污秽物的排出,当缝隙较宽时,可以覆盖一翻折踏板。本发明还设置有电源4、加热源5和导热装置6
如图2所示,加热源5包括一加热箱51,加热箱51内设置有通过电源4供电的加热管52,加热管52外面浸没有导热剂53,导热剂53的进、出口设置在加热箱51的箱壁上。导热装置6包括一泵61和盘设在地板2下的导热管62,导热剂53出口通过一导流管63与导热管62的进口连接,导热管62的出口通过另一导流管64回接到导热剂53入口。
本实用新型对地板2进行融冰时,先开通电源4,给电加热箱51中的加热管52加热,当加热箱51内导热剂53被加热后,启动泵61,向导热管62输送导热剂53,使导热管62变热,并把热传递给覆冰地板2,地板2因此将冰融化;导热管62中的导热剂53经热交换后,变为冷液,由另一导流管64回流到电加热箱51中,继续被循环加热。
上述实施例中,导热管62由良好的导热材料制成,对于露出底板的部分覆盖有保温层。导流管63和导流管64由易弯曲的、导热良好的材料制成且覆盖有保温层。
上述实施例中,导热剂53可以是油或不冻液等导热、防冻的液体。
上述实施例中,加热源5和导热装置6可以由一电加热带(或电加热膜)代替,电加热带中含有电热丝。电源4直接给电加热带加热,电加热带直接通过电阻的热效应对地板2进行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92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