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灵活通用的RFID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79077.2 | 申请日: | 200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96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吴军;李磊;王淑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H04L12/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宇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倪 骏;朱小莺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灵活 通用 rfid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灵活通用的RFID系统。
背景技术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其应用将给零售、物流等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目前RFID的应用大都存在几个通用的问题:1、单一的厂家读写器接入,一般一个项目都采用一个厂家的读写器,这也导致了上层应用的扩展性不强,增加一个新的厂家读写器,可能需要重写程序;2、单一的接入方式,应用程序通常都只支持一种协议。目前RFID读写器的接入方式主要有串口接入、以太网接入、WiFi接入、USB接入等几种方式;3、代码重用性不高。从底层通信模块到上层应用软件,都存在重用性不高的问题;4、RFID读写器不具备数据筛选功能,都需要连接应用软件才能工作;5、RFID应用场合中实时数据显示和数据查询通常分开实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灵活通用的RFID系统以提高该系统对于不同厂家设备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兼容性以及提高RFID系统的实时数据显示能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灵活通用的RFID系统,包括:
以串口接入方式、以太网接入方式或WiFi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系统的多个RFID读写器,用于采集RFID数据并将所述采集的数据通过相应适配器的统一的数据接口传送到中间件/通信服务器;
中间件/通信服务器,用于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处理后的数据通过TCP通道传送给应用服务器,所述数据交换指与不同方式接入的读写器交换采集数据,数据处理是指根据用户设置和业务规则对数据进行筛选;
应用服务器,接收中间件/通信服务器传送的处理后的数据并作进一步处理以实现用户定义的应用;
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接收并存储来自中间件/通信服务器以及应用服务器的处理数据;
其中,所述应用服务器采用分层结构,包括通信模块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外部接口层、控制层和表示层。
其中,所述中间件/通信服务器进一步包括:
主模块,用于读取来自RFID读写器的数据,将其传送给数据处理模块,并将数据处理模块返回的筛选后的数据传送给通信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按照设定规则对来自主模块的数据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后的数据返回主模块;
读写器配置管理模块,其通过读写用户编写的配置文件对所有涉及到的读写器和协议进行初始化;
通信模块,与应用服务器建立可靠的TCP通道来实现和应用服务器的通信。
其中,所述不同接入方式包括串口接入、以太网接入和WiFi无线接入等。
其中,所述应用程序采用J2EE架构,采用Struts+Hibernate+Spring技术构架。
其中,所述表示层采用Ajax技术进行即时数据刷新。
本实用新型可提高系统对于不同厂家设备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兼容性以及提高RFID系统的实时数据显示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中间件/通信服务器框图;
图2为上层应用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的具体RFID应用系统功能如下:每件资产都附着有具有唯一ID号码和存储相应资产相关信息的电子标签,当该资产进入RFID天线识别区域时,天线通过发送微波信号激活电子标签电路,同时,电子标签发送回波信号,二者进行双向数据交换,读写器从而获取资产的相关信息,用以判断资产是否合理流动,发现异常可以实时报警从而通知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检查与处理,同时记录资产所在区域。
一般来说,RFID技术的应用分为两类:一类为面向历史记录的物品追踪管理;另一类为实时的监控管理。本发明的技术框架将两种应用结合在一起,使系统兼具二者的功能与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90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程机械接收终端
- 下一篇:一步制备离子交换纤维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