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拉缩式超微型电动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8883.8 | 申请日: | 200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16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幼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幼仪 |
主分类号: | B62K11/04 | 分类号: | B62K11/04;B62K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7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缩式超 微型 电动自行车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两级拉伸收缩式主梁车架的电动超微型自行车.
技术背景
普通折叠车的车架上设有至少一个折叠卡,折叠不但麻烦而且后大笨重,效果并不理想,而突破这一关键技术很难。
发明内容
为突破上述技术难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缩式超微型电动自行车,该自行车具有独创设计的拉伸收缩式主梁车架,最大限度地将车身拉长和缩短,拉伸时与普通车长相同,收缩时可装入挎包内随身携带,超微型超小。
为解决其技术为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拉缩式超微型电动自行车具有一根两级拉缩式主梁,该主梁由三根套接的拉缩梁组合构成,最里面的一根为芯梁,芯梁外套接的一级拉缩梁是中间梁,中间梁外套接的二级拉缩梁是结构梁,各级之间套接应配合良好,其配合良好的标准是:各级梁之间应能在轴向上作前后自由滑动,但不能偏离轴向上下左右晃动;在芯梁侧面设有锁槽,在芯梁的前端焊接有三通,前叉折叠把安装在三通上,前轮或电机轮安装在前叉上,在中间梁侧面设有锁槽和定位锁,在结构梁侧面设有插口、定位锁,在结构梁上面设有脚夹和竖梁,在结构梁的下面设有后叉、五通、中通和控制器舱,电机轮或少齿飞轮整体毂轮安装在后叉上。在芯梁侧面至少设有前后两个锁槽,并在芯梁内安装蓄电池;在中间梁的前端,与芯梁锁槽相对应位置上设有定位锁1,定位锁的位置确定应满足:推动中间梁前后滑动,当定位锁的锁舌与锁槽对准时,锁舌应能立刻弹入锁槽锁定拉伸收缩位置,此外,与芯梁相同,在中间梁侧面至少还设有前后两个锁槽,其中一个在定位锁1的后面附近,另一个在中间梁的后端;在结构梁的前端,与定位锁1相对位置上设有插口,插口位置的确定应满足:当结构梁向前滑动时,定位锁应能套入插口内,令结构梁继续向前滑动到与中间梁对齐,此外,在接构梁的侧面,在插口后面附近,与中间梁的锁槽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定位锁2,定位锁位置的确定应满足:前后滑动结构梁,当定位锁2的锁舌遇到中间梁的锁槽时锁舌应能立刻弹入错槽内所定拉伸收缩位置。座梁穿接在竖梁上,在脚夹和座梁之间安装有撑梁,撑梁上设有长形调节孔,该调节孔长度的设定应满足:座梁可向后转动90度放倒在结构梁上,并可转动到竖直向上的位置上,使用快拆锁锁定;在结构梁的下面,轮盘大腿安装在五通上,加速传动装置的加速轮安装在中通上,遥控操作系统的接收装置安装在控制器舱内;一般情况下,电机轮安装在后叉上,若电机轮不安装在后叉上,则后叉上安装少齿飞轮整体毂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独创的两极拉缩式主梁车架,配合折叠车把和折叠座梁,使整车轻而易举实现了电动车的超微型化,可将电动车收缩到仅有40cm,装入小挎包内轻松携带,其技术进步的意义非常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信息提供的拉缩式超微型电动自行车一种最佳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撑梁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是少齿飞轮整体毂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两级拉缩梁收缩示意图。
图5是整车折缩示意图。
图1中,(1)是拉缩式主梁,(2)是电机轮,(3)是加速传动装置,(4)是折叠把,(5)是轮盘大腿,(6)是前轮,(7)是鞍座,(9)是蓄电池,(1A)是芯梁,(1B)是中间梁,(1C)是结构梁,(1D)是后叉,(1E)是前叉,(1F)是座梁,(1G)是撑梁,(1A1)三通,(1A2)是锁槽,(1B1)是定位锁1,(1B2)是锁槽,(1C1)是脚夹,(1C2)是竖梁,(1C3)是定位锁2,(1C4)是五通,(1C6)是插口,(1C7)是控制器舱,(1F1)是鞍管,(1F2)是座梁轴,(1G1)是撑梁轴,(1G2)是调节长孔,(1G3)是快拆锁,(41)是折叠卡。
图2中,(G11)是穿接孔,(G22)是限位档。
图3A、图3B中,(8)是少齿飞轮整体毂轮,(81)是锁档轮毂,(82)是少齿飞轮,(83)是后轴,(84)是短轮辐,(85)是轮胎,(841)是轮圈,(884)是档碗。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幼仪,未经赵幼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88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维单晶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从基材上除去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