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鼓式动态过滤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77834.2 | 申请日: | 2008-07-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75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伟;蒋志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得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33/067 | 分类号: | B01D33/067;B01D33/46;A21B5/08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立军 |
| 地址: | 050081河北省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转鼓式 动态 过滤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鼓式动态过滤机,特别是一种适应外部加热的大循环式油炸系统的高温油过滤设备,属油炸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油炸食品的工业化发展,炸油的过滤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通过试验得知,炸油劣变主要是由于温度和残渣碳化引起,因此,为保证油炸产品质量,需将残渣及时的清理出油炸系统,现有的方法是用滤网做一个滤筐,当油流经滤筐时,就可以将一些直径大于滤网孔径的食物残渣留在了滤筐内,过一段时间滤网堵塞以后,靠操作人员定期进行清理滤筐即可,这种过滤虽然可以将残渣滤出,但是残渣不能及时的离开炸油,因此对炸油还有一定影响,另外,由于滤网处于高温油内,人工操作时容易烫伤,发生危险,此方法在清理残渣时需停机作业,不适应连续生产线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鼓式动态过滤机,可适用于外部加热的油炸循环系统的连续除渣作业,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转鼓式动态过滤机,其结构包括,支架,支架上固定油槽,油槽底部设置出油口,油槽顶部设置烟罩,油槽端面设置进油口,其特征在于:油槽内设置由主轴电机驱动的可绕轴心旋转的圆筒状转鼓,转鼓壁为滤网结构,沿转鼓内壁母线设置刮渣板,转鼓上方平行于转鼓轴方向布置风刀,转鼓内腔轴向设置承接由风刀吹落的残渣的接渣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具体结构在于:所述接渣盘底部为网状结构,接渣盘出料口探出支架侧面;支架一侧设置可承接接渣盘出料的除渣槽7;风刀管路通过快装卡头12连接高压风机输风管。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实用新型的转鼓、刮渣板、风刀、接渣盘合理配置,使过滤除渣过程顺畅彻底,克服了其它过滤装置不能及时除渣的缺点,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实现在线过滤,设备可以实现连续工作,工作中不需要进行停机,过滤出的残渣可以自动从滤网表面脱落,不需要人工进行处理,减小了劳动强度,为油炸食品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转鼓式动态过滤机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是转鼓式动态过滤机机结构示意左视图。
其中:1、进油口,2、转鼓,3、刮渣板,4、烟罩,5、风刀,6、接渣盘,7、除渣槽,9、出油口,10、高压风机,11、主轴电机,12、快装卡头,13,支架,14,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或2所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包括,支架13,支架13上固定油槽14,油槽14底部设置出油口9,油槽14顶部设置烟罩4,油槽14端面设置进油口1,油槽14内腔设置由主轴电机11驱动的可绕轴心旋转的圆柱状转鼓2,转鼓壁为滤网结构,沿转鼓2内壁母线设置刮渣板3,转鼓2上方平行于转鼓轴方向布置风刀5,转鼓2内腔轴向设置承接由风刀吹落的残渣的接渣盘6,接渣盘6底部为网状结构,接渣盘6出料口探出支架13侧面,接渣盘6出料口下方设置可承接接渣盘6出料的除渣槽7,刀管5路通过快装卡头12连接高压风机10的输风管。
炸油从油炸设备通过进油口1从端面进入过滤机的转鼓2,炸油透过转鼓2上的滤网流到转鼓2的外侧的油槽4内,炸油在循环泵的吸力下通过出油口9进入外置的循环泵,大颗粒的残渣就粘附到滤网的内侧,随着转鼓2的转动,残渣及颗粒在刮渣板3的作用脱离油面上升到顶部,在风刀5的吹力下,残渣落到接渣盘6上,接渣盘6底部为网状结构,可以使残渣附带的炸油回流,当残渣积到一定量时,可以用刮铲将残渣刮到除渣槽7,残渣顺着除渣槽7进入下面接渣筒内,风刀5管路固定在烟罩4上,通过快装卡头12与高压风机10联在一起,需要清洗转鼓2滤网时,可以打开快装卡头12,将烟罩4和风刀5一起移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得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得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78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