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点感温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7504.3 | 申请日: | 200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74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史乃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中远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5/10 | 分类号: | A62C35/10;A62C3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1山西省太原市***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点 悬挂 式超细 干粉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特别指可以从多角度感受、传导温度的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具体为多点感温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如专利号为200720151469.6、名称为“手投、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所述的结构,包括设置有悬挂件的壳体,设于壳体中的气体发生器(热引发器盒),与气体发生器(热引发器盒)相连通的启动装置。该种灭火装置虽然使用方便,便于携带,但还是存在如下缺陷:1、由于采用塑料壳体,虽然容易受爆破裂,但应用范围受到限制;2、其启动装置的感温点只有一个,很难适用于复杂的着火现场;3、只能用于明火现场。因此,该种灭火装置的应用范围及其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多点感温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点感温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其结构包括设有悬挂件的壳体,设于壳体中的热引发器盒,与热引发器盒相连通的启动装置;壳体上端面设置有通口,壳体下端密封连接有铝膜;热引发器盒结构包括盒体,一端通入盒体内、另一端通过通口伸出壳体外部、设于壳体内的管壁上设有紧固件的引火管;壳体与热引发器盒通过引火管上的紧固件密封联接;启动装置结构包括底部与伸出壳体外部的引火管的另一端相通的传热室,与传热室相连通的接管,插接于接管中的引发器;引火管和传热室中均设置有引火线。超细干粉填充在壳体内壁与热引发器盒外壁之间。当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区域出现明火或遇到高温时,引发器将温度通过设于引火管和传热室中的引火线传递给热引发器盒,使热引发器盒工作产生足够的气压,该气压将壳体下端密封连接的铝膜顶破,使超细干粉喷出壳体外,均匀喷洒在被保护区域或物体上。被顶破的铝膜在工作时实际上形成了泻压口。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精巧,温度传递设计巧妙,全密封、多点感温、安装简单、启动方式多样、兼容性强,克服了由于干粉受潮、分解而造成的灭火装置工作失败的缺陷,降低了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发生误操作的可能性。并且,本实用新型全部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森林等广阔区域,而且适用于仓库、机电设备间、电缆隧道内、设备电缆夹层、电缆竖井中、通信基站、火车机车、火车发电车等封闭或狭窄区域,特别适用于轿车发动机仓内的灭火,能够在不到1秒钟的瞬间完全切断燃烧链,在5秒钟内完成灭火任务。本实用新型具有遇高温和火焰自动产生气体并将超细干粉通过泻压口送向火场的功效。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多点感温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其结构包括设有悬挂件的壳体1,设于壳体中的热引发器盒,与热引发器盒相连通的启动装置;壳体1上端面设置有通口,壳体1下端密封连接有铝膜3;热引发器盒结构包括盒体2,一端通入盒体2内、另一端通过通口伸出壳体1外部、设于壳体1内的管壁上设有紧固件8的引火管4;壳体1与热引发器盒通过引火管4上的紧固件8密封联接;启动装置结构包括底部与伸出壳体外部的引火管4的另一端相通的传热室5,与传热室5相连通的接管6,插接于接管6中的引发器7;引火管4和传热室5中均设置有引火线。
在设于壳体1内的引火管4的管壁上设置螺纹,此时,可用螺栓作为紧固件3。
为了实现多点感温,在传热室5的两端都连通接管6。即传热室5的两端都连通有接管6。这时候的启动装置的框架结构实际上是一个三通结构。
插接于两个接管6中的引发器7可以分别是电引发器和热引发器。
为了实现对上述灭火装置的人工智能管理,可以在传热室5外壁上设置传感器,并使该传感器与指示灯组成电路,实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报警的功效。此为现有技术。即传热室5外壁上设置有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指示灯组成报警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中远消防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山西中远消防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75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