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纺纱机牵伸装置的可调张力上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6299.9 | 申请日: | 2008-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20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晓方 |
主分类号: | D01H5/86 | 分类号: | D01H5/86;D01H5/8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和***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纺纱机 牵伸 装置 可调 张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机械配件,具体说是用于纺纱机牵伸装置的上销,属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纺织机械中细纱机牵伸装置的作用是将粗纱牵伸,即通过三对不同转速的罗拉把粗纱纤维均匀稳定地拉开变细,然后再经过加捻形成细纱。在细纱牵伸系统中,位于牵伸装置中部的牵伸为主牵伸区,主牵伸区由中上罗拉、上销、环绕上述两者的上皮圈和中下罗拉、下销、环绕上述两者的下皮圈形成钳口,并由此产生中部摩擦力界对牵伸区中的运动纤维实施控制,主牵伸区在整个牵伸系统中对牵伸性能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现有牵伸装置所用的上销因结构设计所致,在使用中存有下列问题:1.上销上设有张紧部位,该部位可对上皮圈起张紧作用,但随使用时间延长上皮圈伸长后张紧作用下降且无法调整,从而影响细纱均匀性;2.上销两侧边与上皮圈之间存有三角形间隙,该间隙易使飞花进入,严重时可影响正常牵伸过程;3.上、下皮圈之间的钳口对浮游纤维的控制较差,扩大了浮游纤维变速点分布范围及不稳定性,影响成纱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在上皮圈伸长后自动保持张紧力、能够稳定地用于纺纱机牵伸装置的可调张力上销。
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纺纱机牵伸装置的可调张力上销,构成中包括设置在中部的握持部位、对称设置在握持部位两侧的工作部位和张紧部位,其特别之处是:所述张紧部位由张力簧片1构成,张力簧片下部夹卡在工作部位5处,其张紧端1-1呈圆弧弯曲。
上述用于纺纱机牵伸装置的可调张力上销,增设侧边挡片3,侧边挡片呈三角形、位于上销的两侧边。
上述用于纺纱机牵伸装置的可调张力上销,增设凸起控制台4,所述凸起控制台的凸起方向与张力簧片的张紧端1-1方向相反,凸起高度为5~10毫米,凸起控制台顶端为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发了一种可提高细纱均匀性和成纱质量的上销。该上销主要特点如下:1.张紧部位为张力簧片,该张力簧片可在上皮圈伸长后可依靠弹性力自动张紧,实现上皮圈张力可调,从而保证细纱均匀;2.在上销两侧边增设侧边挡片,以防止飞花进入上销组件内;3.在上销工作部位增设凸起控制台,该凸起控制台的端部通过上皮圈可对须条增加一个控制点,充分发挥皮圈控制纤维和弹性浮动钳口的优势,加强了对须条纤维的控制力,进一步保证所纺细纱的均匀性,提高成纱质量。综上,本实用新型对传统上销进行的改进,有望成为现有上销的换代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B部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1.张力簧片;1-1.张紧端;1-2.夹卡片;2.握持部位;3.侧边挡片;4.凸起控制台;5.工作部位;5-1.夹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4、图5,本实用新型构成中包括设置在中部的握持部位2、对称设置在握持部位两侧的工作部位5和张紧部位,所述张紧部位由张力簧片1构成,张力簧片下部夹卡在工作部位5处,其张紧端1-1呈圆弧弯曲。以张力簧片作为张紧部位其特点是:当上皮圈随使用时间延长而伸长后,张力簧片可在弹性力的作用下自动对上皮圈保持一个稳定的张紧力。张力簧片的安装可采用在张力簧片下部设置夹卡片1-2及在上销工作部位设置夹卡孔5-1的方式固定,如图4、图5所示。
参看图1、图3,本实用新型增设侧边挡片3,侧边挡片呈三角形、位于上销的两侧边,侧边挡片可防止飞花由上销与上皮圈之间的间隙进入上销组件中。
参看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项改进是增设凸起控制台4,凸起控制台的凸起方向与张力簧片的张紧端1-1方向相反,凸起高度为5~10毫米,凸起台顶端为圆弧过渡。由图6可见,凸起控制台端部通过压迫上皮圈可对须条增加一个控制点,从而加强对须条纤维的控制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晓方,未经张晓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62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