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75332.6 | 申请日: | 2008-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14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霍合兴;白宝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天骄水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B15/00 | 分类号: | F03B1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玉升 |
地址: | 300400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可编程 计算机 控制器 水轮机 调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轮发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技术水轮机调速器发展经历了机械式液压调速器、模拟式集成电路式调速器、基于单片机+数码管的微机调速器,水电控制行业多采用基于汇编语言、C语言及PLC语言(梯形图或指令表)的微机控制器开发用于水电控制的产品,用户对应用软件很难掌握,应用软件的开发及调试多停留在程序员水平而不是控制工程师水平。这就使水轮机调速器产品在工业化应用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化,集成度高,调节灵敏、远程监控可靠,调速器性价比高、控制效果良好的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有控制器控制调节水轮机,其特点是:控制器为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连接控制调速器的机械液压随动机构,实现调速器控制调节水轮机。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其特点是: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为松下FP-X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
所述的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其特点是: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安装在水轮机调速器电气控制柜内。
所述的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其特点是: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控制机械液压随动机构的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旋转机械连接控制水轮机接力器开关,控制进行水轮机调速。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1.电气调节单元控制机械液压随动系统中步进电机的旋转,来控制接力器的开关,方便最终实现水轮发电机调速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调速器测频精度高,调速器程序运行周期短,反应更加迅速、灵敏。
3.本调速器对步进电机的驱动采用了与PLC主体集成一体的脉冲输出功能,较传统驱动来比,减少了定位模块,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4.灵活的通讯方式,能方便地实现与上位机的通讯。
本实用新型在水电站运行,具有良好的技术效果,经济适用,社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高,集成化程度高、硬件组态灵活、结构紧凑、调节灵敏、远程监控可靠,调速器性价比高、控制效果良好、满足水轮机调速器动、静态的要求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内部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中,1.调速器电气控制柜,2.机械液压随动机构,3.水轮机接力器,4.松下FP-X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5.信号处理及驱动模块,6.继电器控制电路,7.电源电路,8.开关及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和图2。
实施例1
一种基于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水轮机调速器,有控制器控制调节水轮机,其控制器为松下FP-X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4,松下FP-X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4安装在水轮机调速器电气控制柜1内。松下FP-X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4连接控制调速器的机械液压随动机构2,控制机械液压随动机构2的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旋转机械连接控制水轮机接力器3开关,进行调速,实现调速器控制调节水轮机。松下FP-X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4连接信号处理及驱动模块5,连接继电器控制电路6、电源电路7、开关及接线端子8,设有现场总线通讯接口,可实现远程监控。
本实施例FP-X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ble Controller)是由日本松下电工(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研制的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天骄水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天骄水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53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