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商品防伪鉴别处理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73950.7 | 申请日: | 2008-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68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 发明(设计)人: | 顾泽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阿波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G06F17/30;G06K15/02;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志英 |
| 地址: | 300384天津市华苑产业园区榕苑路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商品 防伪 鉴别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息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商品防伪鉴别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对消费者在身体与精神上的伤害有目共睹,一部分朋友更是深受其害。如果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及时地对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进行鉴别查询,是人们所期盼的事情。而手机随身携带的便捷性如果与防伪鉴定技术结合,使得手机鉴别防伪这一便捷手段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上述需求。使消费者在不需要输入信息内容的情况下便可完成产品的真伪查询,查询一步到位的同时也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目前市场上使用手机防伪鉴别,主要是通过二维码技术来实现。二维条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很难跳出一维条码的局限,首先所有的二维条码的提案仍然采用将黑色区域表示信息代码“1”,白色区域表示信息代码“0”,而没考虑利用图形变化来直接地表示一个完整的信息代码(如0~9,A~F),造成信息表示的冗长。其次,二维条码同一维条码一样必须单独出现,占用了空间,而且易于被复制,安全性差。况且纸张污染对二维条码的正确解读也是致命的问题。
因此,人们迫切希望获得一种既安全可靠,不改变商品包装原有的图形设计和整体美观,也不需要额外的空间加载防伪信息,不易伪造,具有鉴别商品真伪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商品防伪鉴别处理的装置,以利于实现对商品的防伪简便有效的鉴别,促进市场的净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商品防伪鉴别处理的装置,该装置将信息埋入单元101、与印刷单元102输出的埋有商品防伪信息的标签通过网络106进行图像读取及真伪鉴别处理,其特征是:
该装置包括有图像获取单元103、图像处理单元104、信息识别单元105、数据库信息检索单元107、信息验证单元108;图像获取单元103连接图像处理单元104,图像处理单元104与信息识别单元105连接,信息识别单元105通过网络106与数据库检索单元107连接,数据库检索单元107连接信息验证单元108;所述图像获取单元103读取从所述印刷单元102打印输出的商品防伪标签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单元104将采集到的商品防伪标签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送往信息识别单元105对埋入在图像中的防伪信息进行识别,由信息识别单元105识别出的商品防伪信息通过网络106连接数据库信息检索单元107,对识别出的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并通过信息验证单元108验证真伪。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利用该商品防伪鉴别处理装置作为识别商品,例如烟酒等商品真伪的工具。通过将防伪信息埋入商品包装的图案中,使用该装置,通过采集商品的包装图像,解读事先埋入的信息,就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商品包装上面的防伪图案,自动上网验证商品的真伪。比之以往所使用的鉴别方法,完全利用商品现有的包装图案,做到了既不改变商品包装原有的图形设计和整体美观,也不需要额外的空间加载防伪信息,同时又做到了防伪鉴别。消费者只要利用该商品防伪装置,将拍摄的解读信息发送到该产品的防伪系统,经防伪系统判定后回复消费者。用拍照输入方式极大地简化了消费者的查询输入操作,在防伪效果上,能够做到准确,迅速,便捷;抗磨损性能强,即使图片有一定磨损,也可以进行识别。而且这项技术加以改造就可用于诸如电子票务识别,自动上网等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商品防伪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中:
101、信息埋入单元 102、印刷单元
103、图像获取单元 104、图像处理单元
105、信息识别单元 106、通信网络
107、数据库信息检索单元 108、信息验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商品防伪鉴别处理的装置结构及使用过程加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阿波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阿波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39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集束电缆的剥皮装置
- 下一篇:混合动力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