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73860.8 | 申请日: | 2008-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31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 发明(设计)人: | 詹平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詹平冬 |
| 主分类号: | B23Q1/72 | 分类号: | B23Q1/72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胡畹华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工具机 辅助 升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达到工具机的Z轴与B轴同时双轴应用,且使工件在工具机Z轴快速调整的功效。的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工具机Z轴的调整升降方式,是以人力转动工具机上的一转盘转动一螺杆,通过螺杆带动工具机的Z轴升降,达到调整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设计,是相当耗时且浪费人力。
当然,若将工具机Z轴改成电动升降,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因工具机的整体装置已使用多年,若改成电动,整体结构必需作大幅修改,所费不赀,且重点是工具机Z轴具相当重量,能产生相对扭力的电动马达,体积也不小,如何搭配工具机设置,恐怕是另一个大问题。
故,如何设计而可达到工件在工具机Z轴上可以快速调整,即是相关业界所需研究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本实用新型达到工具机的Z轴与B轴同时双轴应用,且使工件在工具机Z轴快速调整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部,设有:一基座,固定于一工具机Z轴的加工台上;一动力源,设于该基座上;一驱动螺杆,设于该基座上,且受该动力源驱动;一固定罩,设于该基座上;一升降部,设于该固定部上,其包括:一升降罩,接触该固定罩内表面并可滑动;一螺杆连动元件,用以受该驱动螺杆传动,并在该升降罩不转动的状态下,带动该升降罩于该固定罩内表面滑动;一工作台,设于该升降部上,且随该升降罩升降而相对该工具机Z轴的加工台升降,并用以置放一预定进行加工的工件。
前述的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其基座,又包括至少一固定耳、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该至少一固定耳用以将该基座固定于一工具机Z轴的加工台上;该动力源,是设于该基座的第一面上,且穿通至该第二面;该驱动螺杆,是设于该基座的第一面上,并从该第一面穿通至该第二面而受该动力源驱动;该固定罩,是设于该基座的第一面上。
前述的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其中动力源为电动马达。
前述的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其中基座搭配设置于一角度分割旋转盘上,达到工具机的Z轴与B轴同时双轴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达到工具机的Z轴与B轴同时双轴应用,且使工件在工具机Z轴快速调整的功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动作前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动作后的侧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固定部 11基座
111固定耳 112第一面
113第二面 12动力源
13驱动螺杆 14固定罩
20升降部 21升降罩
22螺杆连动元件 30工作台
91工具机Z轴 92加工台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工具机Z轴的辅助升降装置,其包括:
一固定部10,设有:
一基座11,具有至少一固定耳111、一第一面112及一第二面113;该至少一固定耳111是用以将该基座11固定于一工具机Z轴91的加工台92上;
一动力源12,设于该基座11的第一面112上,且穿通至该第二面113;
一驱动螺杆13,设于该基座11的第一面112上,并从该第一面112穿通至该第二面113而受该动力源12驱动;
一固定罩14,设于该基座11的第一面112上;
一升降部20,设于该固定部10上,其包括:
一升降罩21,接触该固定罩14内表面并可滑动;
一螺杆连动元件22,用以受该驱动螺杆13传动,并在该升降罩21不转动的状态下,带动该升降罩21于该固定罩14内表面滑动;
一工作台30,设于该升降部20上,并随该升降罩21升降而升降,供置放一预定进行加工的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詹平冬,未经詹平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38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