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双吸式地热泵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3838.3 | 申请日: | 2008-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91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古春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古春林 |
主分类号: | F04D13/10 | 分类号: | F04D13/10;F04D29/24;F04D29/44;F04D2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192天津市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双吸式 地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双吸式地热泵。
背景技术
双吸式地热泵因其可有效抵消泵轴的轴向力,以及泵送效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现有的双吸式地热泵的主要构成方式为:泵轴同轴连接潜水电机,在泵轴上同轴镜向安装的上、下两组叶轮导叶均设置有各自的进水流道,上、下两个进水流道的水在集水节处集中并通过出水流道经出水口泵出。存在的问题是:1.上、下两组叶轮导叶需要较长的安装螺栓实现同轴镜向安装,要求叶轮导叶有较高的加工及安装配合精度,因此叶轮导叶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级间的密封效果难以保障;2.现有的双吸泵安装效率较低,整体刚性较差,且因出水流道是利用导叶外缘所制的流道,容易发生因导叶出水流道压力过大而导致爆裂的事故;3.由于导叶是铸造件,流道的内壁较为粗糙,造成水阻较大,影响了泵送效率;4.由于井壁的口径限制,叶轮的直径较小,无法进一步提高扬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合理、泵送效率高且可进一步提高扬程的新型双吸式地热泵。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双吸式地热泵,由上进口、出口、泵轴、集水节、在泵轴上同轴安装的上节叶轮及导叶、下节叶轮及导叶以及下进口构成,上节的叶轮导叶与下节的叶轮导叶为镜向同轴安装,在上节与下节之间的泵轴上安装有集水节,其特征在于:在导叶外的上节与下节上同轴共同外套有一钢制筒,或者分别同轴外套有一钢制筒,该钢制筒与导叶的外缘之间构成出水流道。
而且,所述的钢制筒与上节是通过一锁母相互固装,与下节是采用径向螺钉相互固装。
而且,所述的钢制筒与上节及下节可采用焊接方式固装。
而且,在上节与下节之间,即在集水节下通过螺钉同轴固装有一连接节,该连接节的下部也通过螺钉固装在下节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双吸式地热泵采用螺钉或锁母在进出口固装上、下进口节的方式,克服了长螺栓安装固定叶轮导叶所造成的组合安装问题,以及对叶轮导叶制造要求精度高的问题,级间的密封问题得到保障,安装效率明显提高。
2.本双吸式地热泵采用一钢制筒作为地热泵外皮,即钢制筒的内壁与导叶的外壁作为流道,由此省去了导叶的流道,提高了双吸泵的刚性,避免了因导叶出水流道压力过大而导致爆裂的问题,导叶的制造工艺更为简便,流道的水阻系数大大降低,并有效提高了泵送效率。
3.本双吸式地热泵导叶结构的改变可使叶轮能够在径向上得到加大,由此可进一步提高泵送扬程。
4.本双吸式地热泵在级数过多时,可采用连接节进行连接的多节结构,实现输送效率与扬程的同时提高。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设计科学,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的双吸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剖视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截面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向截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新型双吸式地热泵,由上进口3、出口1及出口管2、泵轴9、集水节10、在泵轴上同轴安装的上节叶轮7及导叶8、下节叶轮11及导叶12、下进口14构成。双吸泵分为两节,即上节和下节,上节为集水节以上的一组叶轮导叶,下节为级数与上节相同的一组叶轮导叶,上节设置有上进口以及出口,下节设置有下进口。泵轴在下进口方向同轴安装有一潜水电机(本实施例附图中未示出),上进口以及出口、出口管均设置在泵上节的出口部位,其中出口管为四个并均布固装在上连接节4上(见图2),该出口管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焊接方式与上节固装。本实施例附图为三级双吸泵,上节的三组叶轮导叶与下节的三组叶轮导叶为镜向同轴安装,在上节与下节之间的泵轴上安装有集水节。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古春林,未经古春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38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