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原电池金属锂负极片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3651.3 | 申请日: | 200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71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作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德克尼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06 | 分类号: | H01M4/06;H01M4/6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庆 |
地址: | 300190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电池 金属 负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原电池领域,特别是锂原电池负极片领域。
背景技术
锂原电池是以金属锂为负极的电化学体系,因为锂具有高的电负性和高的电化当量。所以锂原电池是比能量最高的电化学体系。锂原电池采用非水电解质体系,故要求采用半密封或全密封结构。为了适应高功率便携工具的使用要求,相关电池采用卷式结构的极组,亦即正负极均为片状,中间加上隔膜后卷制成螺旋棒。这种结构的电池在放电的后期,锂即将耗尽时,锂负极就会出现若连若断的状态。以致出现局部电火花,这一电火花有可能引起锂的熔化,进而引起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反应发生,致使电池爆炸。
为了避免电池热失控现象的出现,曾采用二种措施:
其一:锂阳极过剩设计,即电池在其寿命的全过程中确保锂本身不会耗尽并始终保持其电的连续性;
其二:将金属丝或薄金属带(宽约3~5mm)压合在锂带中线处的办法,确保锂阳极放电过程中的电连续性。
但是,方法一的缺点是采用过量的锂降低了电池的设计能量,同时增大了电池的危险性(锂电池运输是按锂的含量分级的,锂为固体可燃性物质)。
方法二则由于金属丝或薄金属带与锂金属箔间的良好黏结要求金属丝或金属带具有极高的柔性,国内锂带生产厂家至今尚无法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锂原电池金属锂负极片。
一种锂原电池金属锂负极片,包括锂箔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流网3和焊接在集流网一侧的极耳1,锂箔2对折中间夹集流网3并紧密压合在一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原来用0.9mm厚的锂电极(无集流网)制成的卷式锂电池放电至反极时,产生反极爆炸的概率达60%以上;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0.5mm锂片对折中间夹集流网后制备的金属锂负极电池,反极爆炸的概率达到0的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其中,1极耳、2锂箔、3集流网。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制作状态1示意图,其中,1极耳、2锂箔、3集流网。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制作状态2示意图,其中,1极耳、2锂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1,锂箔由生产厂家按规格要求供给并剪切成规定长度。集流网3由金属网焊上金属极耳1而成。集流网可以是不锈钢或金属镍材料加工而成的拉伸网,极耳材料为镍或不锈钢带。
参见附图2,在相对湿度<2%的干燥环境内,将剪好的锂箔2放于工作台上,将准备好的集流网置于其上并对正;集流网3由金属网焊上金属极耳1而成。
参见附图3,对折锂箔2,使集流网夹于锂箔之间,露出极耳1,然后加压使锂箔粘合于集流网上,控制厚度(此“厚度”是指锂箔粘合集流网上之后的总厚度)不大于2δ(原锂厚度为δ)即可。
例1:将厚度为0.5mm的锂箔对折,中间夹集流网然后加压使锂箔粘合于集流网上,制成1.0+0-0.01mm厚的锂电极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德克尼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德克尼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36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首字母快捷操作方式的移动终端
- 下一篇:电压驱动元件的驱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