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吸收椎体间植骨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73016.5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901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章培标;白云森;陈学思;王宇;王宗良;王东生;孙红辉;崔毅;崔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70;A61L27/58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守忠 |
地址: | 13002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椎体间植骨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吸收椎体间植骨融合器。
技术背景
脊柱融合是一项用于治疗由于脊柱侧凸、结核和创伤等原因造成的脊柱不稳定和畸形的一项技术。融合器具有支撑和固定脊椎的一种医疗装置,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是治疗脊椎疾病中非常重要的治疗装置。
1888年,B.F.Wilkins第一次报道了有关脊柱固定方面的研究工作,此后脊柱治疗装置已经经历了125年巨大变化。脊椎融合器最早是由Hibbs和Albee于1911年提出的,他们分别用自体骨进行脊柱融合研究。1985年,William Roentgen实用新型了X-ray医学成像技术,这项技术的实用新型促进了脊柱治疗装置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椎体间融合器所用的材料依然以自体骨、钛合金、碳纤维材料等制成的融合器移植物为主,对自体骨进行加工,得到适合残损部位尺寸的椎体间融合器,以自体骨为材料有很多的缺点和弊端,如供骨来源有限,移植部位容易有其他并发症,自体骨加工性不好,不能与缺损部位完美结合,自体骨强度不好等诸多缺陷(参考文献:1、Albee FH(1911)Transplantation of a portion of the tibia for Potts disease.J Am MedAssoc 57:885-886.2、Stephen J.Lipson,M.D.Spinal-FusionSurgery-Advances and Concerns.n engl j med 350;7:643-644.3、Paul E.Kim,Chi Shing Zee.Imaging of the Postoperative Spine:Cages,Prostheses,and Instrumentation.Medical RadiologyDiagnostic Imaging.2007:397-413.)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吸收椎体间植骨融合器,具有生物降解性,可加工性,可消毒性,能提高融合率,形状符合脊柱的生理弯曲结构和形状,价格便宜等的特点。
一种可吸收椎体间植骨融合器采用生物降解材料制备。生物降解材料已应用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目前,比较通用的可吸收材料包括聚乳酸、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等。下面就聚乙交酯-丙交酯为原料制备的可吸收锥体间植骨融合器作简要说明。
一种可吸收椎体间植骨融合器,其构成有圆台1,圆台1的外表面有螺纹2,圆台1自底面8至里面的中央部分有一个未通透的中空的柱体3,所述的柱体3为圆柱或棱柱;所述的中空的柱体3为圆柱,则圆台1的底面8有十字凹槽6;所述的中空的棱柱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或多边形,以便与不同形状的改锥配套操作;圆台型1的外壁面上有多个与中空的柱体3贯通的孔4,以利于骨细胞的长入以及体液和营养物质的进入;圆台1的上表面5边缘有圆滑的倒角7,有利于所述的融合器植入;
圆台1的外表面的螺纹2的螺距优选为1mm;
所述的一种可吸收椎体间植骨融合器,优选圆台1的上面直径范围为在7.95~10mm,圆台1的下面直径范围为在10~12mm,圆台1的高度为8.15~10mm;所述的中空的柱体3为圆柱,该圆柱的高度为6.1~8mm,直径为4~5.58mm;所述的中空的柱体3为棱柱,该棱柱的高度为6.1~8mm,所述的棱柱截面为正三角形,正三角形边长为5mm;或者,所述的棱柱截面为正方形,正方形形边长为4.5mm;或者,所述的棱柱截面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边长为3mm;圆台型1的外壁面上有多个与中空的柱体3贯通的孔4的直径为1mm,数量为12~20个;圆台1的上表面5边缘的倒角7的斜边长为1.5mm;
所述的融合器采用中空的圆柱或圆台结构,圆台1的底面8有十字凹槽6,用改锥通过该十字凹槽6把融合器方便旋转入植入预先在椎骨上打好的孔内。这样有利于融合器进入椎骨中,在临床应用时方便于协楔入患处并可避免压迫神经。
所述的融合器必须使用便于消毒的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材料最终因生物降解而全部体内吸收;所述的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为聚乳酸(PLA)、聚羟基乙酸(PGA)或者两者的共聚物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或者,为上述聚合物与未接枝羟基磷灰石纳米晶体粒子或羟基磷灰石修饰的聚乳酸表面接枝纳米晶体粒子混合制备的复合材料;
所述的共聚物聚丙交酯-乙交酯中丙交酯:乙交酯质量比为5~9: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30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