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0221.6 | 申请日: | 200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05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田卫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卫亮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大通 |
地址: | 463800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扇门 对开 面包车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车门的面包车,特别是涉及一种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
二、背景技术:
目前,微型面包车在城乡除大量用来运载货物以外,还用来代步载人。现有公知的微型面包车通常设置有前中后三排共7-8个座位,中门采用滑门结构,为了增大载货空间,最后一排座椅通常做成可折叠结构,装货时座椅靠背向前放平,座椅靠背的上方就可用来容纳货物。现有面包车因其小巧灵活、座位多、方便、实用等特点而在城乡具有广阔市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在我国广大农村将很快实现村村通公路,由于要考虑尽量节约土地,加之乡村公路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小,村与村之间的公路都修建得比较窄,如果乡村客运仍采用大客车或中型客车不仅会造成会车困难,还会因空座率高而使经营成本太高而难以承受,因此,将微型面包车用于多村客运市场将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但现有微型面包车的座位及中门布置结构使上下客不方便,实际上,现有面包车的滑门结构造成后排搁放货物不方便及空间浪费,在载人时由于使用不便,车里最后一排座位经常处于空置状态,若后排座位无人时,倒是方便了前排和中排座位的乘座者,但是,当后排座位有人时,不仅给其带来上、下车的不便,而且还使中排边位的乘座者受到影响,因为只有中排边位的乘坐者先行离开,后捧的乘座者方能上、下车。可见,这种结构存在着乘坐人员上、下车都非常不便的缺点。现有面包车的车门结构也不便于售票员进行售票,所以还能直接使用于客运市场,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专利号为20320102291.2的“三排座面包车”,其改进之处为:在后排座一侧或两侧的车厢上设有后车门,这种改进便于后排乘客上、下车,然而其对中门没有做出改进,即中门仍然采用横向的滑门式,在使用中,用于中门水平滑动打开,必然对后门或后排乘客造成障碍,而且这种设计结构还对整个面包车车体外形的美观性造成负面影响。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设计并制作出一种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
技术方案:
一种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车体包括壳体和底盘,车体内包括动力驱动机构、传动机构、控制机构,行走轮胎,车体两侧的车门,所述车体两侧的车门分别为三扇对开式,即每个车门的一侧边与车体铰接。
所述每个车门的前侧边或后侧边与车体铰接。
在每个车门上分别设有把手,各把手相互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
每组车门对应一排座位,即共有三排座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在现有载货为主的面包车基础上作出改进,将现有面包车的前门加中滑门式改为三扇门对开式,非常方便载人乘坐使用。
2、本实用新型的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具有小巧灵活、座位多、方便、实用等特点,非常利于在城乡之间或村村之间用于载客运营,具有广阔市场。
3、本实用新型的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结构设计合理新颖,使用操作方便,便于改造或制造,非常利于推广实施。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车门关闭)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立体(车门打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车体,2为前车门,3为中车门,4为后车门,5为前车轮,6为后车轮,7为观后镜,8为前车灯,9为后车灯,10为车门把手。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2、图3、图4,一种三扇门对开式面包车,车体1包括壳体和底盘,车体1内包括动力驱动机构、传动机构、控制机构,前、后行走轮胎5、6,车体1两侧的车门(前车门2,中车门3,后车门4),所述车体1两侧的车门2、3、4分别为三扇对开式,即每个车门的一侧边与车体1铰接。所述每个车门的前侧边与车体铰接。在每个车门上分别设有把手,各把手相互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
实施例二:参见图5、图6,编号与实施例一相同,意义相同,不重述,不同的是:车体1的后车门的后侧边与车体1铰接。
实施例三:参见图7、图8,编号与实施例一相同,意义相同,不重述,不同的是:车体1的中车门和后车门的后侧边分别与车体1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卫亮,未经田卫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02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