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活塞连续抽水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69349.0 | 申请日: | 2008-0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26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 发明(设计)人: | 王清铎;王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清铎 |
| 主分类号: | F04B9/14 | 分类号: | F04B9/14;F04B53/14 |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晓萍 |
| 地址: | 473500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连续 抽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抽水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可供农村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的双活塞连续抽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技术中,用于抽取地下水及井水管的抽水装置,通常采用单缸单活塞式水泵体。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只有在活塞向上行程时发挥抽吸功能,在其向下行程时则只能依靠地下水位的压力向活塞上部的缸筒内充水,而且由于活塞刚性部分向下的压力,反而导致下部水位的降低,因而只能断续出水,造成抽水效率低,无功损耗大,能耗高。为达到连续出水,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人力驱动的双缸式水泵,该水泵采用两个并联的缸体,通过两个缸体交替工作,虽然能够实现连续出水,但由于增加了一个缸体,其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提高,而且达不到省功节能的效果。目前,市场上用于农田灌溉的抽水装置虽然种类繁多,但也大都存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使用维修困难,有的抽水装置必须消耗能源,不能人工抽水,因而在能源紧张或条件较差的地区,很不适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连续出水,提高作功效率,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的双活塞连续抽水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活塞泵和驱动机构,其中,活塞泵采用单缸双活塞结构,两活塞上均装有偏离中心的活塞杆,下活塞杆穿过上活塞构成并联的两个活塞组件,两活塞杆的顶端分别与驱动机构连接并联动。
所述驱动机构是由分别连接上、下活塞的驱动杆件I和驱动杆件II及前后支撑架组成,其中驱动杆件I是由两块中间带有空位的板件和与板件夹合连接的加力杆件组合而成,加力杆件与前支撑架悬接或铰连接,板件后端穿装有压提手柄,驱动杆件II位于驱动杆件I中间的空位处,其尾端与压提手柄穿装连接。
所述驱动杆件II可采用直杆状,也可采用弓形杆件。
按照上述方案制成的双活塞连续抽水装置,利用双活塞上下行程的交替变化产生压力进行工作,并通过活塞的自动开启,使得所抽取的水能连续不断的输出,而且能有效地减少无功损耗。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制造成本低,实属一种实用性强,可供农村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抽水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活塞静止状态图;
图3是上活塞下、下活塞上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4是上活塞上、下活塞下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的双活塞连续抽水装置,该装置包括活塞泵和驱动机构,其中,活塞泵是由缸筒1和设置在缸筒1内的双活塞构成,两活塞8、9上均装有偏离中心的活塞杆3、4,其中下活塞杆4穿过上活塞8构成并联的双活塞结构,两活塞杆3、4的顶端分别与驱动机构铰连接并联动。驱动机构是由分别连接上、下活塞8、9的驱动杆件I和驱动杆件II及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9组成(前支撑架图中未示),其中驱动杆件I是由两块板件和与之夹合连接的加力杆件5组合而成,两块板件中间形成有长槽形空位,加力杆件5与前支撑架悬接,也可与之铰接连接,驱动杆件I后端穿装有压提手柄6。驱动杆件II位于驱动杆件I中间的长槽形空位中,其前端与下活塞杆4连接,中间部位铰接在后支撑架9上,尾端与压提手柄6穿装连接。驱动杆件II可采用直杆状,也可采用弓形杆件,以避免与驱动杆件I相干涉。
参看图2、图3、图4,分别表示双活塞在运行时的状态图,在抽水过程中,当下压压提手柄8时,则由驱动杆件I带动上活塞8向下行程,而在驱动杆件II的带动下,下活塞9向上行程,并将水透过上活塞8提升至出水口2排出;当上提压提手柄6时,则由驱动杆件I带动上活塞8向上行程,而在驱动杆件II的带动下,下活塞9向下行程,由上活塞8将水提升至出水口2排出,下部的水在上活塞8的抽吸及地下水位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进入缸筒1内。如此往复,则可实现水泵连续出水,而且对压提手柄6上下所施的力,均转换为抽水的有效功,从而有效地减少无功损耗,达到提高抽水效率,省力省工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清铎,未经王清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93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