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尘笔套装盒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8761.0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16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宏伟 |
主分类号: | B43K31/00 | 分类号: | B43K31/00;B43M1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金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2000湖北省孝感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板书用具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无尘笔套装盒。
背景技术
现在教学、培训多用传统的黑板与粉笔,其所产生的粉笔灰不仅污染教学环境,也对人体产生威胁;市场上现有的无尘板书笔及板擦,虽然减少了粉尘的污染,但大多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如甲醛、卤化物等,其挥发后亦对人体健康和仪器的精密度等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的无尘板书笔及板擦,还存在以下弊端:板擦及板擦盒需要每天清洗,超过三天不清洗,不易擦除,由于擦剂和墨水发生化学反应,浓度过高后擦剂与墨水大量聚集,超出擦剂的分解能力,最终导致擦除失效;在挤压板擦内的多余残液或沾取擦剂时,用力过猛会至残液飞溅、污染,设计过于宽大,手部很容易接触板擦底部及水槽内残液,弄脏双手;传统的上墨方式是用尖嘴瓶从板书笔尾部滴注,无法判断剂量,以至从笔尖漏出多余墨水,有时还弄脏双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用导管吸墨瓶上墨时,墨水容易污染笔头,从而弄脏手,墨水在满瓶时作业顺畅,随着水位的降低,上墨时间加长,甚至无法上墨,其原因是墨水瓶水位降低,再加上导管中的吸水绵多次抽插,致使吸水绵塌陷,而且笔尖的磨损亦导致其无法和吸水绵接触,最终无法进行正常吸墨作业,景响教学质量;现有产品一套分绿、红、蓝墨水三瓶,笔三支,笔尖一包,板擦盒一套,擦剂瓶一个,共计九件,过于分散,不便于携带,使用较为繁琐,容易丢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不需要每天清洗、易擦易写、维护和携带方便、墨水随写自上、环保卫生的无尘笔套装盒。
本实用新型无尘笔套装盒,包括:盒体30,盒体30包括:书写组件31、板擦吸水组件32和板擦清洗去污组件33;板擦吸水组件32和书写组件31通过插槽23连接,板擦吸水组件32的清洗剂储液罐7的底部和板擦清洗去污组件33的废液罐10相连。
书写组件31,包括:储墨盒15和蘸笔墨盒29相连,有一水位孔16相连通,储墨盒15为一腔或多腔,蘸笔墨盒29也为对应的一腔或多腔,整体制作或分开单个制作后粘结而成;储墨盒15外装有一个或多个卡环34,卡环34上开有多个板书笔定位孔12和笔尖插孔13,不同卡环上对应位置的板书笔定位孔12竖直对齐;蘸笔墨盒29内装有吸水海绵17,吸水海绵17的高度高于水位孔16的高度,蘸笔墨盒29上方还开有墨水瓶口14,墨水瓶口14上有瓶盖,将板书笔19竖直套固在卡环34的板书笔定位孔12内,墨水瓶口14也与上方的板书笔定位孔12竖直对齐。笔尖在墨水瓶口正中间,在板书笔没按下前,只有笔尖落在海绵17上,笔头细部与瓶嘴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瓶嘴上的墨水沾染笔头,从而污染双手。
板擦吸水组件32,包括:清洗剂储液罐7和板擦吸水槽1之间开有低水位孔8,清洗剂储液罐7内还开有高水位孔9,清洗剂储液罐7上的进水口封有盖子4;板擦吸水槽1内装有储液槽栅板2,板擦3放在板擦吸水槽1内的储液槽栅板2上。
板擦3,包括:插板26插在板盒24内,插板26上还粘有胶绵28。板擦正常磨损后只需要抽下插板26,去除胶绵28残剩部分,在插板26上用胶水粘上新的胶绵28,插入板盒24后再次使用,提高板擦3的再次利用价值,降低使用成本。
板擦清洗去污组件33,包括:清洗剂储液罐7的上方装有板擦废水槽5,板擦废水槽5内装有废水栅板6,清洗剂储液罐7下方和废液罐10相连,板擦废水槽5的一端开口,通过连通管道和废液罐10相连通。
盒体30上还开有手提孔11以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无尘笔套装盒是这样实现的:将盒体30的清洗剂储液罐7的进水口朝上放置,拧开盖子4,将清洗剂倒入清洗剂储液罐7内加入清水,拧紧盖好,再将盒体30水平放置;用板擦3在板擦吸水槽1的储液槽栅板2上方沾取擦剂,即可擦除板书笔19所书字迹;如板擦3过湿,可在废水栅板6上挤压,使多余的清洗剂流入废液罐10中,去除后继续使用;如发现擦除字迹费力,打开盖子4,板擦吸水槽1中的水位随即升高,此时用板擦3沾取擦剂,在废水栅板6上挤压,反复几次即可洗净残留物,清洗完毕拧紧盖子4,水位即降到正常位置;将板书笔19插入卡环34上的板书笔定位孔12,即可自动充墨,长期不用时按住笔尾,直至笔身卡在墨水瓶口14里,以免墨水干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宏伟,未经李宏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87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木复合地板
- 下一篇:一种用于新闻直播车的电视转播移动中继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