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物质气化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6337.2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72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夏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海龙 |
主分类号: | F24B1/08 | 分类号: | F24B1/08;C10B5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30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气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炊用灶炉,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质气化炉。
背景技术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专家预测,生物质能将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本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交通、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秸杆、柴禾等仍然是广大农民做饭、取暖的主要能源。为改变千百年来农村直接烧秸杆、柴禾等做饭、取暖的落后用能方式,近些年来,研究、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使其成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其中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开发利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桔杆类、草类、壳类、柴禾类等生物质原料在缺氧状态下燃烧和还原反应的能量转化过程,它是通过技术装置快速、连续地将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裂解并重新合成烃类可燃气体。目前已公开的生物质气化炉,样式颇多,其中有相当多的气化炉其热解炉与过滤器是分开的,中间由管路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既占空间,在制作上又浪费材料;另外也有相当多的气化炉存在炉盖密封性能差,出现漏烟跑气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热解炉与过滤器成为一体的生物质气化炉;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热解炉炉盖密闭性能好的生物质气化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质气化炉,包括由炉胆、保温层、炉壳、炉栅、炉盖、进风管组成的热解炉、过滤器、出气管,其特点是热解炉的一侧壁与过滤器一侧壁紧贴在一起,其紧密连接处设置有通气孔相通;在热解炉炉口上设置有环型水槽,炉盖边缘盖在环型水槽内。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特征:
在过滤器的下端设置有三通管,三通管的一端与过滤器内的净气贮存间相通,另一端与进风管相通使其成为回气管,还有一端为废水排出管,在三通管上置有控制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热解炉与过滤器设置成一体状,结构更紧凑,节约了空间,在制作上节省了原料;炉盖设置成水封式密闭,不会跑烟漏气,密封性能好,提高了产气效率;设置了回气管管路,当不需要用很大燃气时,可以打开回气管开关,让部分气体回流到热解炉内,进一步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是本实用新型平面示意图。
图中标注为:1为热解炉,2为过滤器,3为通气管,4为进风管,5为炉栅,6为炉盖,7为出灰口,8为进风孔,9为水槽,10为回气管,11为回气管开关,12为过滤器排水管,13为出气管,14为过滤层、15为过滤层档板、16为净气贮存间,17为三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平面示意图,附图中清楚地显示出本实用新型包括由热解炉1、过滤器2、出气管13三部分组成,热解炉1内为炉胆(图中未标注)、外为炉壳(图中未标注)、炉胆(图中未标注)与炉壳之间为保温层(图中未标注),炉胆下端设置有炉栅5、热解炉1底部设有进风管4和出灰口7,进风管4在炉内弯曲向上穿过炉栅5,在进风管4的炉内端的管壁上设置有进风孔8,在进风管4的外端设置有鼓风机(图中未示出);在热解炉1的炉口上设置有环型水槽9,热解炉1的炉盖6边缘置在环型水槽9内;在过滤器2的下端设置有三通管17,三通管17的一端与过滤器内净气贮存间16相通,另一端与进风管4相通,使其成为回气管10,还有一端为废水排出管12,在三通管17路上设置有控制开关11。过滤器2是由壳体(图中未标注)、过滤层14、过滤层档板15、净气贮存间15组成,过滤材料可选用过滤棉、或玉米蕊、或松籽、或松树皮、或木炭做成,过滤器2的下端侧旁设置有输送可燃气体的出气管13,将可燃气体输入到燃气灶上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海龙,未经夏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63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故障注入的嵌入式系统测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复合营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