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4904.0 | 申请日: | 200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02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钟催林;徐军;喻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5/08 | 分类号: | H01P5/08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 田 |
地址: | 610054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集成 波导 矩形波导 转换 装置 | ||
1.一种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包括两个上半腔体(1)、一个下半腔体(2)和介质基板(3),上半腔体(1)为金属块,在上半腔体(1)的下表面设置第一条形凹槽(4),下半腔体(2)为一个长方体金属块,并在下半腔体(2)的上表面上设置两条第二条形凹槽(5),两条第二条形凹槽(5)位于下半腔体(2)上的同一直线上,两个上半腔体(1)分别设置于下半腔体(2)的两端,且上半腔体(1)下表面的第一条形凹槽(4)与下半腔体(2)上的两条第二条形凹槽(5)完全正对设置;介质基板(3)设置于下半腔体(2)上的凹槽(7)上,在介质基板(3)上还设有对极鳍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3)的上、下表面均为金属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半腔体(2)上表面设有用于安装对极鳍线(11)的凹槽(7),所述凹槽(7)与两条第二条形凹槽(5)连接为一体,介质基板(3)的两端安装于凹槽(7)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3)固定在两条第二条形凹槽(5)的凹槽(7)上,并通过导电胶粘联在下半腔体(2)的上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3)上设有一组或两组金属化通孔(6),当介质基板(3)上只设置一组金属化通孔(6)时,金属化通孔(6)设置于介质基板(3)的一个侧边边缘;当介质基板(3)上设置两组金属化通孔(6)时,两组金属化通孔(6)分别设置于介质基板(3)的两个侧边边缘,且两组金属化通孔(6)中金属化通孔的形状、大小、数目均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金属化通孔(6)中相邻金属化通孔之间的距离等于金属化通孔自身直径的两倍,或每组金属化通孔(6)中相邻金属化通孔之间的距离至少比金属化通孔自身直径两倍还小0.000001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3)上只设置一组金属化通孔(6)时,介质基板(3)下表面上在该组金属化通孔(6)内侧还设有第一非金属化槽(8);所述介质基板(3)上设置两组金属化通孔(6)时,介质基板(3)上、下表面分别设有第二非金属化槽(9)和第一非金属化槽(8),第一非金属化槽(8)设置于介质基板(3)下表面的一组金属化通孔(6)内侧,第二非金属化槽(9)设置于介质基板(3)上表面并与第一非金属化槽(8)相对的另一组金属化通孔(6)内侧,且第一非金属化槽(8)和第二非金属化槽(9)分别从介质基板(3)的中部延伸至介质基板(3)的两边边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金属化槽(8)、第二非金属化槽(9)的长度为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率波长的四分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5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金属化通孔(6)中至少包含两个金属化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新型基片集成波导与矩形波导的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腔体(1)和下半腔体(2)上分别设有固定螺孔(10),两个上半腔体(1)分别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下半腔体(2)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490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烧结机主抽电机碳刷滑环研磨装置
- 下一篇: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极柱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