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坑吸热沼气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4579.8 | 申请日: | 2008-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2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杨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胜东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000四川省绵阳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热 沼气 发生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沼气的装置,主要解决传统沼气池存在的挖坑造价高、难普及、冬天不产气、不防震、不能搬移、进出料难、清渣易中毒等诸多问题。
二、背景技术
传统的有坑沼气建池周期长,成本高,池体无法搬迁,易漏气,质量重,产气率低,无法储存余气,火焰只有约15cm高,火力弱,存在结壳现象,无抗震能力,高寒地带无法使用,进出料困难,需人工下池清渣,易中毒,工人要求会识工程图,掌握砖拱技术,培训时间长,维修困难,进料口,出料口人畜不安全,无法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无法迅速推广。
为此,人们设计出了多种形式的软体沼气池。如:中国专利200620079201.6号就公开了一种折叠式软体沼气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为软质面料制成的柱状体,位于柱状池体顶部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内分别设置由硬质材料制成的进料管和出料管,进料管和出料管的下端口位于池体内,在位于进料管与出料管之间的池体顶部设置有由硬质材料制成的沼气出气嘴。该实用新型具有产气稳定无渗漏,运行顺畅,出渣方便,不产生结壳现象,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中国专利200620033426.8号也公开了一种新型软体沼气池,该实用新型包括沼气室,所述沼气室为软体发酵容器,所述软体发酵容器上部设置有出气管道、进料管道,下部设置有排污管道。本实用新型能充分保证所生产的沼气的密度,使用本实用新型所生产的沼气能稳定沼气的燃烧,提高沼气燃烧质量。
但是,现有沼气池的软体发酵容器均没有考虑到利用太阳的热能来提高发酵容器的温度,从而提高容器内的温度和压力,以及提高容器内物料的发酵速度和发酵效率等。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可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无坑吸热沼气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无坑吸热沼气发生器采用的原理是:用高分子吸热材料做软体发酵容器材料,在使用时将软体发酵容器放置在尽量能吸收太阳光的地方,从而提高容器内的温度和压力,以及提高容器内物料的发酵速度和发酵效率等。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无坑吸热沼气发生器,包括带进料管、底部排渣管、上部出气口的软体沼气产生袋,其特征在于软体沼气产生袋的袋壁由表面层高分子吸热复合材料层、中间加强层纤维网格层和里层复合材料层复合构成。
进一步的方案是:进料管管口接有抽污泵和/或人工进料斗。以便实现人工进料、自然进料和机械进料。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软体沼气产生袋下部还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中设有滤网。以便当软体沼气产生袋中的料浓度太低时,过滤出部分液体,补充新料。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极其明显,具有:
①、建池成本低;②、使用周期可达8-10年;③、密封性好,产气率高,稳定性好;④、可储存余气;⑤、火焰高达15-35cm,火力猛;⑥、吸热能力强,无结壳现象;⑦、不受任何自然灾害影响;⑧、数分钟可学会安装,操作极为简单,无安全隐患;⑨、可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普及迅速等优点。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区域的软体沼气产生袋壁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抽污泵,2-软管,3-人工进料斗,4-管卡,5-阀门,6-排渣管,7-排水管,8-阀门,9-支架,10-滤网,11-出气口,12-进料管,13-料,14-软体沼气产生袋,15-沼气,16-高分子吸热复合材料层,17-纤维网格层,18-复合材料层。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一种无坑吸热沼气发生器,包括带进料管12、底部排渣管6、上部出气口6的软体沼气产生袋14,其特征在于软体沼气产生袋14的袋壁由表面层高分子吸热复合材料层16、中间加强层纤维网格层17和里层复合材料层18复合构成。进料管12管口接有抽污泵1和人工进料斗3。软体沼气产生袋14下部还连接有排水管7,排水管7中设有滤网10。
在实践中,软体沼气产生袋14可以是高强度PVC夹网布做成的袋,在制作软体沼气产生袋14的表面层高分子吸热复合材料层16时,把吸热粉加进PVC等原料中一次性制作而成,用高频热合机热合成袋,并在袋顶热合出气口6。在袋体侧面开进料孔,出料孔,排水孔并热合相应的PVC管。
软体沼气产生袋14的材料构成可以是但不限于下列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胜东,未经杨胜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45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管式炉渣粒化室
- 下一篇:一种有机肥自动化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