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室冲击试验机自动送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4501.6 | 申请日: | 200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33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伍晓勇;崔永海;顾剑涛;蒋国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 | 分类号: | G01N3/30;G01N1/4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世权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试验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装置,具体是一种热室冲击试验机自动送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反应堆辐照样品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一般采用热室冲击试验机。试验温度是影响热室冲击试验结果最关键因素之一,冲击试验标准如ASTM E23-01、GB/T 229-1994等,均对试验温度的要求进行了严格规定,对于高、低温冲击试验,温度控制装置必须将试验温度稳定在规定值的±2℃之内,保温结束,试样离开炉膛后,必须在5秒内完成冲击以保证试样表面温度不偏离允许范围。普通冲击试验机的环境箱通常配有高温、低温两个试验炉,两套测温装置,根据情况轮换使用。在到达给定试验温度后,使用试样钳或者通过简易装置迅速将试样转移至试样砧座上,确认对中后实施冲击。
由于样品经反应堆辐照后具有强放射性,必须在热室内通过机械手远距离完成试验操作,同时基于试验人员辐射防护考虑,要求热室内的设备包括试验炉、送样机构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因此须专门设计可控温的送样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准确控制、测量试验温度,同时方便热室操作的热室冲击试验机自动送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热室冲击试验机自动送样装置,包括砧座和通过试样导轨与砧座连接的环境箱、置于导轨的滑槽中,其前端伸入环境箱,后端与送样汽缸顶杆相连的推杆、与环境箱相连的测温热电偶、位于环境箱上的液氮出口和液氮进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境箱为夹层结构,内有“S”形通道,热电偶固定在环境箱的下面,其测温端紧贴试样的下表面;加热线圈包裹在环境箱的外表面。
其附加特征在于:
所述的热电偶具有3副,分别固定在穿过环境箱的3个孔中。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由于环境箱采用“S”形通道的夹层冷却方式,使液氮在箱体夹层内反复流动,解决了液氮进入不均匀的问题,在环境箱体外包裹加温线圈进行加热,使环境箱降温/升温速度快,保温效果好;机械手安装试样方便快捷,操作简便,特别适用于热室内机械手远距离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环境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砧座 2.试样 3.推杆 4.试样导轨 5.液氮出口 6.环境箱7.测温热电偶 8.加热线圈 9.液氮进口 10.汽缸顶杆 11.“S”形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砧座1、推杆3、试样导轨4、液氮出口5、环境箱6、测温热电偶7、加热线圈8、液氮进口9和汽缸顶杆10。砧座1与环境箱6之间由试样导轨4连接,试样导轨4的前端与冲击机上的砧座1相连,后端与环境箱6相连,推杆3与试样导轨4等长,置于试样导轨4的滑槽中,其前端伸入环境箱6,后端与送样汽缸顶杆10相连,通过电磁阀控制气源推动汽缸。热电偶7具有3副,分别固定在穿过环境箱6上的三个孔中。三个穿过箱体的孔均匀对称分布在环境箱6上(试样长度方向),每个孔内分别固定有一副测温热电偶7,热电偶7的测温端紧贴试样2的下表面。
环境箱6如图2所示,其内部是一个均温的空腔,低温采取夹层方式冷却,夹层内有“S”形通道11,用于降温(降到-150℃),为了使试样2冷却均匀,通过气泵将液氮从液氮进口9抽入环境箱6的夹层内,使液氮在夹层内的“S”形通道11中反复流动,然后通过液氮出口5排出环境箱6外,从而使均温区降温;高温采取在环境箱6的外表面包裹加热线圈8,用于加热(升至200℃),通过控制电压进行电加热,使环境箱6的温度升高。降温和加热轮换进行。
使用时,首先将试样2通过推杆3放入环境箱6内。低温试验时,在环境箱6的液氮进口9处连接有一根不锈钢管到热室外面的液氮容器内,液氮出口5连接有一根不锈钢管到真空泵,启动真空泵即可将液氮抽入环境箱6的夹层内;高温试验时将加热线圈8接出热室连接到调压器,用调压器控制加热电流。通过测温热电偶7测量环境箱6内的温度。当试样2在环境箱6内保温至规定时间,通过电磁阀控制气源推动汽缸顶杆10,带动推杆3运动,将试样2快速顶出,送至砧座1处,即可进行冲击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45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