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铁第三轨车载在线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4396.6 | 申请日: | 200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14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唐龙;伦伟克;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唐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9/00 | 分类号: | B61K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游 兰 |
地址: | 610072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第三 车载 在线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参数检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第三轨车载在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地铁有两种方式将牵引力馈送到牵引机车上,一种是接触方式(又称第三轨),另一种是架空接触悬挂方式。根据2007年的统计资料,世界各大城市地铁中,第三轨方式占82%。而第三轨与走行轨间的高度差和水平距离会直接影响地铁牵引车动力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地铁第三轨维护通常采用人工持第三轨轨道尺的方法,不仅效率低,工作量大,且在有限停电时间内检测点少,密度低,又脱离列车运行时的动态,不利于第三轨的科学评价管理及计划维修。《轨道建筑》1997年第5期介绍了一种“北京地铁第三轨高低、水平距离检测系统。采用电荷偶合器件(CCD)为摄像器,即在检测车两侧分别安装第三轨测量传感器,而单侧检测第三轨高低及水平距离需要5个传感器及一个照明光源。全部传感器安装在与轨检车转向架刚性连接的测量梁上。该检测系统所需传感器元件较多,且还需照明光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激光测距传感器为检测元件,不受镜面反射影响,测量精度高,测量误差小,且连续测试,实时性较强的地铁第三轨车载在线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地铁第三轨车载在线检测装置包括连接在检测车车体转向架和左、右轴箱盖上的安装支架,安装在安装支架上的6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其中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安装在安装支架的中间位置上,使其发射面朝向走行轨内侧面,用于检侧两走行轨之间的距离;另外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安装支架两端,其发射面朝向第三轨内侧面,用于检测第三轨内侧面与激光测距传感器之间的水平距离;最后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安装支架末端,其发射面朝向第三轨接触面(第三轨上表面或底面),用于检测第三轨接触面与激光测距传感器之间的垂直距离。
本实用新型地铁第三轨车载在线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地铁第三轨安装在线路两侧,在检测车运行过程中,安装在安装支架中间位置上的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对两走行轨内侧进行测量,获得两走行轨轨距,并通过两激光测距传感器测量值的大小,计算出安装支架中心点由于检测车车轮沿走行轨作蛇形运动产生的水平方向偏移量,从而找到第三轨水平面方向上的测量基准;另方面,由于安装支架连接固定在检测车上,而运行时车轮与走行轨始终接触,所以安装支架与走行轨轨面位置恒定,从而确定了第三轨垂直方向上的测量基准;安装在安装支架两端的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对第三轨内侧面进行测量,由于第三轨内侧面为非线性弧面,加之第三轨的垂直高度因施工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变化,因此,需对第三轨内侧面垂直方向上一些点进行水平偏移值标定,根据测量值与水平方向偏移标定值确定第三轨内侧面中心与激光测距传感器之间的水平距离;安装在安装支架末端上的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对第三轨接触面进行测量,获得第三轨接触面与激光测距传感器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后,再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归算出以走行轨为基准的第三轨与走行轨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本实用新型地铁第三轨车载在线检测装置的优点在于,一方面由于采用了Li-CCD三角形成像测量原理的激光测距传感器,从而不受镜成反射的影响,保证测量精度达0.1mm。另方面激光测距传感器采用一体化安装支架,保证了各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恒定,从而大大减小了测量误差,为±1mm。再者,该装置连续测量,实时性强。主要用于测量第三轨与走行轨之间的高低差及水平距离,为第三轨科学评价管理和计划维修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地铁第三轨车载在线检测装置包括连接在检测车车体15的转向架14和左、右轴箱盖12和13上的安装支架11,安装在安装支架11上的6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其中激光测距传感器5和6安装在安装支架11的中间位置上,使其发射面朝向走行轨7内侧面,另外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3和4分别安装在安装支架11的两端,其发射面朝向第三轨10内侧面,最后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1和2分别安装在安装支架11的末端,其发射成朝向第三轨10接触面(第三轨10的底面为接触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唐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唐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43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