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仪表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2615.7 | 申请日: | 200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15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白文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海天陆装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35/00 | 分类号: | B60K35/00;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仪表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仪表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现代汽车中所使用的电子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越来越多,系统之间,系统和汽车的显示仪表之间,系统和汽车故障诊断系统之间均需要进行数据交换,如此巨大的数据交换量,如采用传统的导线进行点对点的连接的传输数据交换,将是难以想象的。据统计,如采用普通线索,至少需要线索插头300个左右,插针总数将达到2000个左右,线索总长超过1.6Km,不但装配复杂而且故障率很高。因此,用串行数据传输系统取而代之就成为必然的选择。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CAN是德国BOSCH公司最早为解决现代汽车中的控制与测试仪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而开发的一种数据通信协议。按照ISO有关标准、CAN的拓朴结构为总线式,因此也称CAN总线。CAN总线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为汽车内部各种复杂的电子设备、控制器、测量仪器等提供了统一数据交换的渠道。
在当今的中高档汽车中很多采用了CAN总线技术,我国的民用轿车也有不少采用了CAN总线技术。受特种车辆和军用车辆控制大功率参数和控制对象多,以及控制对象分布零散的限制,CAN总线在特种车辆和军用车辆上的应用相对滞后。由于特种车辆和军用车辆上控制的对象和显示的参数较一般民用车辆多得多,控制要求更为复杂的缘故,使得现有技术特种车辆和军用车辆数据通信的实时性,可靠性、灵活性,通信速率都不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种车辆和军用车辆上控制对象和大功率参数较多,控制对象分布零散的问题,提供一种数据通信实时性强,通信速率高,能够提高可靠性和灵活性的车用仪表总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仪表总成,包括,显示仪表、CAN总线协议控制器芯片和总线控制的功能模块,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显示仪表里的仪表模块、显示模块和开关模块通过CAN总线,接收动力仓模块传送来的信息数据数据并进行判断处理,送至对应的显示仪表,上述开关模块通过连接线路将开关面板上的开关信号进行处理后传送到CAN总线上,根据CAN总线协议,发送出信号寻找分别安装在车体不同位置,只与显示模块和开关模块进行通讯的功能模块。
所述的功能模块,可以是分别连接于显示仪表线路上的开关量模块、动力仓模块、左前灯光模块、右前灯光模块、左后灯光模块、右后灯光模块、灭火瓶模块、三防模块和排气扇模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CAN总线协议控制器芯片与CAN线电路连接的带有CAN信号的接收发送电路,模块与模块之间按照CAN2.0的通讯协议进行通讯的动力仓模块、开关量模块、右前灯光模块、左后灯光模块、灭火瓶模块、三防模块、排气扇模块显示仪表的转速、里程、油量、压力、温度、电流电压,不仅数据通信实时性强,通信速率高,能够提高可靠性和灵活性,而且容易构成冗余结构。进一步简化了特种车辆和军用车辆仪表总成线索的复杂连接,使得装配简单而且故障率小,进而解决了特种车辆和军用车辆控制大功率参数和控制的对象多,控制对象分布零散,控制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仪表总成显示仪表外形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仪表总成功能模块的连接关系图。
图3是实用新型仪表总成仪表CAN接收发送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动力仓模块,包括其他功能模块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显示仪表包括仪表面板、开关面板、仪表模块、开关模块。仪表面板包含了转速表、车速里程表、温度表、压力表和报警显示。开关面板包含电连接动力仓模块、开关量模块、右前灯光模块、左后灯光模块、灭火瓶模块、三防模块、排气扇模块的灭火瓶按钮,防原子、防化学按钮,主照明开关,预热启动开关,危险告警开关,增压风扇、三防、前排水泵、中排水泵、柴油泵、抽尘泵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海天陆装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海天陆装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26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