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电路板导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60945.2 | 申请日: | 2008-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57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庄春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11 | 分类号: | H05K1/11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201114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电路板 导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电路板,特别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导线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电子产品,如行动电话、数字相机、个人数字助理器、液晶显示器等,其设计愈趋轻薄化。这使得各个相关行业在进行研发设计电子产品时,都朝前述目的而行。因此,各种为使电子产品更加轻薄的硬件组件应运而生,柔性电路板即是在此趋势下产生的硬件组件。
柔性电路板可作为电子产品中,任意两个电子装置,如液晶显示模块、印刷电路板等间之间的电气讯号传递的桥梁,如液晶显示讯号。而由于柔性电路板具有挠性,且具有较印刷电路板更轻薄的特性,因此各种采用柔性电路板的电子产品,不仅能令其内部电路的配置更灵活,更能使电子产品的体积大幅缩减,使得电子产品具有优良的可移植性。
然而,已有技术中的柔性电路板在使用上仍具有缺点。如图1所示,柔性电路板10的绝缘片体100内布设有多条导线结构11,在柔性电路板10的两端分别与任意两个电子装置2(如:液晶显示模块、印刷电路板等)相连接的状态下,导线结构11能用以传输各电子装置2之间的电气讯号(如:液晶显示讯号),导线结构11包括至少一个端子110(如:金手指)及一个导线本体111,其中端子110的宽度大于导线本体111的宽度,端子110设在邻近该绝缘片体100一端的位置,且端子110的一面露出在绝缘片体100外,导线本体111的一端与端子110相连接,该导线本体111的另一端则朝向绝缘片体100另一端的位置延伸。因为该柔性电路板10具有挠性,且柔性电路板10结构较印刷电路板更为轻薄,该柔性电路板10的导线结构11也较为薄弱,并由于端子110与导线本体111二者的宽度不一,造成导线结构11之端子110到导线本体111间的整体结构的连续性不佳,因此,当将该柔性电路板10组装到电子装置2间,造成导线结构11发生反复弯折时,如图2所示,该导线结构11将会因受到反复弯折,而导致其对应于端子110及导线本体111相互连接的部位产生剪应力,造成导线结构11的上述部位断裂损坏。这不仅使制造者蒙受损失,也使得柔性电路板10的使用寿命无法有效地延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柔性电路板导线结构,能够提高导线结构的强度,使导线结构能在受到反复弯折时,有效防止发生断裂损坏的问题,并进而提升柔性电路板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柔性电路板导线结构,导线系布设在柔性电路板的绝缘片体内,在该柔性电路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电子装置相连接的状态下,传输各该电子装置之电气讯号,包括:
至少一个端子,设于邻近绝缘片体一端的位置,且端子的一面露出在绝缘片体外;
至少一个连接部,其一端与端子相连接,且该连接部于端子相连接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宽度逐渐递减;
一个导线本体,其宽度小于端子的宽度,且该导线本体的一端与该连接部的另一端相连接,该导线本体的另一端向绝缘片体的另一端位置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导线结构为一体成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导线为铜合金导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宽度逐渐变化的连接部连接端子和导线,有效的保证了导线结构的连续性,并且使得该导线结构在受到反复弯折时,不易发生断裂损坏的问题,从而大幅地提高柔性电路板导线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柔性电路板导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已有技术柔性电路板导线结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柔性电路板导线结构实施例使用状态图。
图中附图标记中在本实用新型中柔性电路板为3,绝缘片体为30,导线结构为4,端子为40,连接部为41,导线本体为42,电子装置为5,在已有技术中柔性电路板为10,绝缘片体为100,导线结构为11,电子装置为2,端子为110,导线本体为111。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09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