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同步多分离柱逆流色谱仪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60426.6 | 申请日: | 200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07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邓秋云;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42 | 分类号: | G01N3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志良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步 分离 逆流 色谱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学分析仪器,特别是公开一种无载体液液分配,不用旋转密封接头、平行轴多分离柱的非同步多分离柱逆流色谱仪。
背景技术
逆流色谱技术(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CCC)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无需任何固体支持物的液液分配色谱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螺旋柱在行星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使互不相溶的两相不断混合,同时保留其中的一相(固体相),利用恒流泵连续输入另一相(流动相),随流动相进入螺旋柱的溶质在两相之间反复分配,按分配系数的次序,被依次洗脱。它避免了固态支持体或载体带来的各种问题——样品容易被吸附、损耗和变性,具有分离量大、样品无损耗、回收率高、分离环境缓和、分离效率高和节约溶剂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保等领域化学物质的制备分离和纯化。
目前现有的各种逆流色谱仪在工作中由分离柱公转和自转的转数比是恒定的,无法改变的。在用分离双水聚合物相系统来分配分离各种生物大分子活性样品时满足不了使用要求,因双水相聚合物相系统都有很低的界面张力,较高的粘度和较小的两相比重差,这样的物理特性给连续分配带来以下问题:在较急剧的振荡条件下容易乳化:在不够充分的混合作用下会加大质点的传递阻力。设备使用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解决上述逆流色谱仪存在的不足及其在使用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独立调整分离柱自转速度,藉以实现适度的混合,同时又能够独立调整得到较高的分离柱公转速度,用来保证固定相足够高的保留值的非同步多分离柱逆流色谱仪。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非同步多分离柱逆流色谱仪,包括电机、行星运动付传动链、机座、螺旋分离柱、螺旋分离柱的连接导管以及用于各分离柱连接导管的解结机构。
本实用新型非同步多分离柱逆流色谱仪的设计原理是:行星运动付传动链设成内部、外部框架系统,由两电机分别单独传动,电机设有转向和转速控制,内部框架系统实现多螺旋分离柱的正常的自转公转,外部框架能带动内部框架系统整体进行旋转,通过改变外部框架系统的转向和转速来实现非同步。各所述螺旋分离柱的连接导管采用解结结构,螺旋分离柱的连接导管两端相当于一对啮合齿轮的出口端,速度相同、转向相反。
所述的内部框架系统,外部框架系统的行星运动付的传动链安排多个螺旋分离柱,通过齿轮传动和同步带轮传动结合,实现螺旋分离柱转速的调整和控制。
本实用新型能由较慢的自转造成螺旋管柱里两相间缓和适度的混合,同时靠快速公转所造成的强离心力场使螺纹管柱里的固定相保留值达到合适的水平。在仪器的旋转框架上安排多个分离单元(分离柱),使占同样空间体积仪器的分离容量放大几倍,同时每个分离单元配置了解结单元,避免聚四氟乙烯管打结现象,仪器传动平稳,提高了样品的分离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具有在由公转造成的特定离心力场中,螺旋管的自转转速能够独立地调整的优点,能充分利用分离柱的公转和自转和转向和转速可单独进行选择和调整,使色谱仪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进行工作,可大大提高仪器的工作效率和适用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非同步多分离柱逆流色谱仪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分离柱齿轮与解结齿轮和中心齿轮传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1,一台由内、外两个框架系统结合而成的非同步多分离柱逆流色谱仪,由机座,传动机构,分离柱和解结机构等部分组成。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实现螺旋管公转;第二部分,实现螺旋管自转;第三部分,实现解结。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部分实现螺旋管公转:
实现螺旋管公转是由盘9、盘42、盘60、盘37、连接杆61、连接杆43、连接杆59等组成。电机53带动同步轮51旋转,同步轮51通过同步带52带动同步带轮56,同步带轮56通过同步带57带动同步带轮58,同步带轮58和齿轮7固定在轴2上,齿轮7和齿轮8啮合,齿轮8固定在盘9上,而盘9与盘42、盘60、盘37通过连接杆43、59、61形成一个整体框架I,当电机53启动后,按上述途径带动框架I转动,框架两端轴颈处都由带密封圈的轴承支撑安装在盘6和盘35上。
第二部分实现螺旋管自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604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主肋底边带有焊接孔的铝合金建筑模板
- 下一篇:可携式电子装置电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