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城市大型隧道多功能应急救援通道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59788.3 | 申请日: | 2008-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24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丁兴国;俞皓;黄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浩东;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 大型 隧道 多功能 应急 救援 通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安全防灾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城市大型隧道多功能应急救援通道。
背景技术:
在城市中,尤其是大城市,其交通矛盾日益突现,在道路建设中由于受到规划红线和现有建筑的制约,以及考虑环境的影响,道路交通趋向于立体交通和多元交通,道路立体交通表现为高架道路、下沉式道路和地面道路。由于高架道路对城市的环境影响较大,在欧洲很多城市更多地采用下沉式道路,俗称地道(长度≤50m)或隧道(长度>500m,应设置人行横通道@250m),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公路隧道是地下管状构筑物,在运营过程存在着火危害,尤其是汽车因各种交通事故引起的火灾或汽车发动机自燃产生的火灾。在国内外隧道已有多起重大火灾引起伤亡事故。公路隧道火灾的特点是:①烟雾在火灾点开始迅速沿纵向蔓延,②高温鱼缺氧。因此如何疏散与避难是防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城市隧道的防灾中尤为重要。
隧道防灾设施主要有火灾报警设施、消防设施与避难设施组成,并应考虑与各系统的协调配合,如供配电、交通监控、中央控制系统等。其中避难设施,目前国内外隧道中常见有设置人行横洞(道)和车行横洞的方式,即利用火灾点相邻的洞室进行疏散与避难或救援,此方式在火灾能及时有效扑救状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大型隧道多功能应急救援通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城市大型隧道多功能应急救援通道,它包括与主体隧道连为一体的人行横洞,其特征在于:人行横洞中设有X型门洞,X型门洞两侧分别设有纵向安全通道,该纵向安全通道将人行横洞分隔为左洞和右洞,该X型门洞设置有多向安全防火门,纵向安全通道内设置通往地面的步道。其中纵向安全通道与主体隧道平行设置,纵向安全通道中布设地下管线和服务隧道。该纵向安全通道由底板、侧墙和顶板组成,X型门洞包括位于X型门洞中心的纵向隔墙,纵向隔墙的两侧分别与位于该侧的纵向安全通道的两侧侧墙之间设有斜向隔墙,该纵向隔墙与两侧的斜向隔墙共同组成“X”型,其中纵向隔墙和斜向隔墙均设有多向安全防火门。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隧道避难设施的一些不足,在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实用性方面更具优势,在发生火灾时可利用通往地面的步道进行就近直接救助,能有效缓解或消除人员的紧张和恐慌心情,从而使人员疏散与施救工作更有序有效;更具有经济性,它可充分利用纵向通道布设地下管线和服务隧道的设施,同时也避免了火灾时对管线损毁,而使设备系统的瘫痪造成更大的损失;更具有实用性,可利用通往地面的步道进行隧道安全的日常管理通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立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横断面图
图4为图2的B-B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城市大型隧道多功能应急救援通道,它包括与主体隧道连为一体的人行横洞,其特征在于:人行横洞中设有X型门洞1,X型门洞两侧分别设有纵向安全通道2,该纵向安全通道2将人行横洞分隔为左洞3和右洞4,该X型门洞1设置有多向安全防火门5,纵向安全通道2内设置通往地面的步道6。其中纵向安全通道2与主体隧道平行设置,纵向安全通道2中布设地下管线和服务隧道。该纵向安全通道由底板7、侧墙8和顶板9组成,X型门洞1包括位于X型门洞中心的纵向隔墙10,纵向隔墙10的两侧分别与位于该侧的纵向安全通道2的两侧侧墙之间设有斜向隔墙11,该纵向隔墙10与两侧的斜向隔墙11共同组成“X”型,其中纵向隔墙10和斜向隔墙11均设有安全防火门5。
纵向安全通道2中还设有布设管线的桥架12。顶板9以上设有挡土墙13和地面景观建筑14,地面景观建筑14设有与步道连通的步道出口。
地下隧道的混凝土结构的纵向安全通道2,可以兼作管廊,布设地下管线和服务隧道,安全通道宽度可按需求确定;X型门洞1布置成“X”型,能有效增加行人的安全缓冲区空间,可按需求设置多向安全防火门5;纵向安全通道2内设置通往地面的步道6,步道6宽度可按需求确定,一般不小于0.8m,在发生火灾时可利用通往地面的步道6进行就近直接救助,能有效缓解或消除人员的紧张和恐慌心情,从而使人员疏散与施救工作更有序有效;顶板9以上挡土墙13的高度按地面覆土标高确定,其围挡范围可按需求确定,地面景观建筑14可结合周边环境和凸现地区城市风貌特征的需求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97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