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可伸缩的吸管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9606.2 | 申请日: | 200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48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为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为先 |
主分类号: | A47G21/18 | 分类号: | A47G2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92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伸缩 吸管 附件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包装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饮料包装的吸管附件。
背景技术
经专利局批准的实用新型专利“可伸缩的吸管附件(ZL200520042185.9)”的说明书中阐明了附件在实验基础上的工作原理,但对结构工艺性,抗污染性及产业化的效益考虑少。现进一步改进结构,除了继承原有附件的功能外,提高抗污染性,降低吸管附件的制作成本,有利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可伸缩吸管附件(以下简称新附件)主要是将(ZL200520042185.9)专利中的浮子及卡子合并成一个另件,但它具有二个另件的功能。原专利中卡子作为上下外管的连结件,使得三者配合关系繁琐,工艺复杂,现改为上下外管用锥面轻压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而实现的。现以广泛使用的塑料瓶装饮料为例:
在饮料瓶内储存一个悬浮的,可伸缩的新型吸管附件。它由内管、上外管、下外管、具有卡子功能及浮子功能的浮卡子组成。
浮卡子外壳位于上外管的顶端,上外管与下外管通过锥面轻压配合而成一整体。内管由上外管顶部插入,到达下极限后,在上外管顶端之上留有一段,便于口衔。
在浮卡子外壳的圆柱面,有对称的二个凸起的鼓包,外壳为薄壁塑料件,容易变形,当口衔内管向上拔出时,鼓包使得浮卡子将外管卡在瓶颈内壁,内管由外管拔出后,可达到所需长度及形状。
这些技术措施反映在权利要求书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除了继承原专利的效果外(参见ZL200520042185.9的专利说明书),并使新附件的工艺性改进,抗污染性提高,进一步美化,特别是降低成本,有利产业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装有饮料及新型吸管附件的饮料瓶示意图。其中1为瓶盖、2为瓶体、3为附件总成。
图2为新附件总成3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中K—K的放大剖面图。
图7为图6中M向视图。
图8为图3中K—K处,对称加外力7后,K—K变为K′—K′剖面图。
图9为瓶盖1打开后,瓶体2外部两侧施加力8时,液面10升高,内管顶端露出瓶口的示意图。
图10为口衔内管顶端,鼓包卡住瓶颈内壁,将内管拔出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L—L剖视图,鼓包受到瓶颈内壁压缩后的变形示意图。
图12为用嘴将内管拔到希望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可见,为了不影响已有饮料瓶灌装线的运行,在灌装前将附件投入瓶内,这时它处于收缩状态。灌装后饮料液面到达10处,加盖封闭,在浮力作用下,新附件呈悬浮状态。
由图2可见,新附件的总成,其中内管31与通常的吸管相似,长度小于瓶高,在底端有锥孔313,在上部有波纹段311。波纹段有利内管弯曲,便于吸液。新附件3为塑料制品,比重略大于1。为了使吸管顶端312能浮出液面10,在新附件上部固定一个浮卡子,由图3A部分的放大详图所示,它由上外管33与浮卡子的外壳32经塑料焊接而成。枪弹环状空腔产生浮力。由图3可见,上外管33的上部内孔较大,使得内管31的波纹段311方便地进入上外管的内孔,上外管33的下部份内孔与内管31的外径配合间隙较小,波纹段311的下端面支承在外管的内台阶上,浮力通过台阶传给内管,使它能向上移动。由图1所示,当新附件收缩到最短时,内管露出上外管的部分312在液面之上。
为了便于口衔内管31由外管中拔出,外管必须卡在瓶内,使得附件达到所需长度。在原专利(ZL200520042185.9)中,在外管中部固定一卡子,在瓶颈处卡子将外管卡住,内管部分脱离下外管34,便可吸取瓶中全部饮料。在实验中感到需要的力并不大。
原专利中的卡子是一独立另件,它另外的功能是通过螺旋面及锥面等将上下外管连成一体。这样不仅结构繁琐,而且连接面存在许多死角,不易净化。不仅造成附件成本高而且抗污染性差。
在本设计中(即新附件)除去独立卡子,取代它功能是用在浮卡子外壳上的对称的二个凸起鼓包321(见图3、图6、图7)。鼓包与外壳在塑压时一起成形。由图6可见,具有鼓包的K—K剖面近似一椭圆。浮卡子的外壳32为薄壁塑料件,刚度低、容易变形。由图8所示,当鼓包321处施加外力7,K—K剖面变形,成为接近圆的K′—K′剖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为先,未经王为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96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