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向硬密封球面蝶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53779.3 | 申请日: | 200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69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桂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桂生 |
主分类号: | F16K1/226 | 分类号: | F16K1/226;F16K27/0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邓建辉 |
地址: | 410151***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密封 球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蝶阀,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硬密封球面蝶阀。
技术背景
现有双向硬密封蝶阀密封副采用圆锥面结构,正向受压时,其密封比压为密封副预紧压力与介质压力之和,因此,介质压力越高,密封比压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反向受压时,其密封比压为密封副预紧压力与介质压力之差,因此,介质压力越高,密封比压越小;由于阀板、阀杆等零部件受压时,会产生一定的变形,使密封副的实际密封比压大幅降低,当实际密封比压小于阀门必须密封比压时,密封副开始泄漏。因此,当阀门口径比较大,介质压力比较高时,由于结构、材料和流道面积的限制,实际密封比压很难达到必须密封比压,导致介质泄漏,不能实现双向密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实现双向密封且密封效果好的双向硬密封球面蝶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硬密封球面蝶阀,包括阀体、阀座、阀板和阀杆,所述的阀板与所述的阀杆的连接点采用偏离所述的阀板的重心和偏离所述的阀体的轴向中心线的双偏心结构安装在所述的阀体上,在所述的阀板上设有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其密封面为球面结构,所述的阀座为薄壁圆环结构阀座且镶嵌于所述的阀体的凹槽内,所述的薄壁圆环结构阀座的两侧面开有内嵌有密封圈的燕尾槽,所述的薄壁圆环结构阀座的密封面为圆弧面结构,与所述的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形成圆环状线接触密封副,所述的薄壁圆环结构阀座的宽度小于所述的凹槽宽度,所述的薄壁圆环结构阀座与所述的阀体之间形成有增压腔,在所述的阀体上设有连通所述的增压腔与阀门的出口端的增压孔。
所述的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双向硬密封球面蝶阀,当阀门正向受压时,密封副比压为预紧压力与介质压力之和,因此,介质压力越高,密封比压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当反向受压时,压力介质通过增压孔进入增压腔,推动阀座朝左滑移,补偿由于阀板、阀杆等受压后的变形量,使阀座与密封环始终紧密贴合;介质压力越大,密封比压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因此,可实现双向密封,并且与阀门口径大小无关,介质压力越高,密封效果越好。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1、双向密封:可滑移阀座结构设计,自动补偿阀板、阀杆等零部件的受压变形;不受阀门口径大小和介质压力高低的限制,全系列产品实现双向密封;2、密封良好:密封环和阀座均为薄壁弹性结构,可通过弹性变形消除密封副之间的加工和装配误差;同时,由于密封环的球面结构设计,可自动寻找阀座中心,密封副吻合良好。该阀具有截断介质和调节流量的功能,可广泛用于各种流体管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能实现双向密封且密封效果好的双向硬密封球面蝶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阀板6与阀杆7采用销和键连接,其连接点采用偏离阀板6的重心和偏离阀体1的轴向中心线的双偏心结构通过阀杆7两端设置的轴承安装在阀体1上,在阀板6上通过螺钉5紧固设有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4,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4的密封面为球面结构,在阀体1的凹槽12内镶嵌有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的两侧面开有内嵌有O型密封圈2的燕尾槽9,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的宽度小于阀体1的凹槽12宽度,在其内有微量滑移空间8,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的密封面为圆弧面结构,与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4形成圆环状线接触密封副;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与阀体1之间形成有增压腔10,在阀体1上设有连通增压腔10与阀门的出口端的增压孔11。
参见图1和图2,阀板6采用双偏心结构,通过转动阀杆7即可带动阀板6开闭;开闭时,可与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快速接触或分离,能减小开闭力矩,减少摩擦行程,降低密封副的磨损;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4与阀板6紧固在一起,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4为薄壁圆环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较高的强度;其密封面为球面结构,可实现密封副自动定心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加工装配误差,使密封副吻合良好;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为薄壁圆环结构,其密封面为圆弧面结构,与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4形成圆环状线接触密封副,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当阀门正向受压时,密封副比压为预紧压力与介质压力之和,因此,介质压力越高,密封比压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当反向受压时,压力介质通过增压孔11进入增压腔10,推动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朝左滑移,补偿由于阀板6、阀杆7等受压后的变形量,使薄壁圆环结构阀座3与薄壁圆环结构密封环4始终紧密贴合;介质压力越大,密封比压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因此,可实现双向密封,并且与阀门口径大小无关,介质压力越高,密封效果越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桂生,未经王桂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537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