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49624.2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25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郭也平;陈国荣;夏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0;H01M2/2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晓林 |
地址: | 516001广东省惠州市惠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动力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尤其是指一种通过串/并联联接方式组装成的动力电池组。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性的矿物能源日渐短缺,石油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一种新的动力能源应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自行车及其它类型的电动助力器,具有能量密度高、比功率大、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同时兼备污染小的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是解决目前全球性的能源及环境问题的一个很好选择。同时国家在汽车产业方面,鼓励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国家在科技研究、技术改造、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使用,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污染、新能源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完全符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汽车工业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其负极材料是石墨类碳材料,正极则是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亚铁锂、锰酸锂等锂的金属氧化物,正负极材料通过制片后与隔膜一起通过叠片或卷绕方式制成电芯,然后用铝塑包装膜、钢壳或铝壳进行包装,真空干燥后注入电解液,最后封装,化成,制成锂离子电池的成品电芯直至注塑封装成成品电池。但锂离子电池的单只电池工作电压只有2.4~4.5V左右,而且单只电池的容量也非常有限,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单只电池的容量一般在15Ah以下,而动力电池的工作电压一般在24V以上,电池所需的容量一般在100Ah以上,所以目前都是经过对单只电池进行外部串/并联来组成满足额定电压、额定容量的锂离子动力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联结可靠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组。
根据上述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锂离子单体电池组,包括两个以上的锂离子单体电池,各单体电池上有位于一侧的正极极耳、负极极耳,并且相互并列排布;每个极耳均通过一紧固装置分别联接到两个导电联接杆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组的一种联接方式:相邻的单体电池相互背向地并列排布,每根导电联接杆上的各极耳的正/负性交替,并且一个单体电池的正极极耳与下一个单体电池的负极极耳之间的导电联接杆段中插有一截绝缘体。绝缘体使所述的一个单体电池的正极与其下一个单体电池的负极隔断电连接,从而实现各单体电池相互串联。
作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组的另一种联接方式:各单体电池同向地并列排布,每根导电联接杆上的各极耳的正/负性相同。即各单体电池的正极极耳均联接在一根导电联接杆上、各单体电池的负极极耳均联接在另一根导电联接杆上,从而实现各单体电池相互并联。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上述两种联接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混合联接方式,即把串联好的动力电池单组再并联起来形成一个数量更大的动力电池组。
所述的紧固装置下端为一对夹板,通过夹板夹紧各极耳;所述的紧固装置上端为一卡扣环,导电联接杆穿过卡扣环与紧固装置卡接。
本实用新型由单体电池通过紧固装置和联接杆而组装成动力电池组。当其中的单体电池为串联时,该动力电池组的额定电压为单只电池电压的整数倍而额定容量等于单只电池容量。当其中的单体电池为并联时,该动力电池组额定电压为单只电池的电压而额定容量为单只电池容量的整数倍。当其中的单体电池为串、并联复合联接时,该动力电池组可以满足人们所需要的其他电压值和容量值。该动力电池组还具有整体结构简单、联接牢固,组装方式快捷方便,操作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已省略部分锂离子单体电池);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示意图(已省略部分锂离子单体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96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