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折叠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49012.3 | 申请日: | 2008-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44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莫业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莫业良 |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6105广东省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折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制造领域,具体是指折叠式自行车所使用的自行车折叠器。
背景技术
在我国,自行车使用极其广泛,既可以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也可以作为小型运输工具,方便日常生活和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除了具备上述功能以外,人们逐步将自行车作为健身的工具,下班后或者节假日使用自行车去郊游这在外国已经比较普及,既环保又健身,一举两得,我国正在逐步兴起。旧式自行车是一体化结构,虽然坚固耐用,但是体积大且笨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已经制造出可以折叠的、轻巧美观的自行车,方便人们使用和保管。现有的自行车折叠器,基本上使用双铰链轴,虽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容易失效,严重时造成交通事故,危及人身安全。人们迫切需要实用、安全可靠、耐用的自行车折叠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自行车折叠器容易失效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安全可靠、耐用的自行车折叠器。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行车折叠器,包括上折叠盖、下折叠盖、折叠轴和折叠杆;上折叠盖通过折叠轴与下折叠盖铰接,上折叠盖另一端设有折叠杆,折叠杆与下折叠盖的下折叠杆孔和开口孔形成开闭式连接;折叠杆上端固定有把手,折叠杆的中部设置有弹簧和轨道销,在上折叠盖的内侧面,环绕折叠杆并且位于轨道销的下部,还固定有螺旋轨道座;螺旋轨道座的上端面设置成能相互平滑连接的下平台、斜坡、上平台,在上平台的外部,设有档台。
作为优化,在下折叠盖的内表面上,设有L型挡块,方便折叠器的打开和闭合。
为了使用安全起见,在折叠杆的上部,设有哑铃杆,哑铃杆的直径小于折叠杆的直径,哑铃杆的直径也小于开口孔开口处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上折叠盖的内侧面,固定有螺旋轨道座,螺旋轨道座的上端面设置成能相互平滑连接的下平台、斜坡、上平台和档台。需要打开自行车折叠器时,只要轻轻转动把手即可,此时轨道销就在上、下平台和斜坡上作环形滑动,折叠杆即能离开下折叠杆孔和开口孔。同时,轨道销顶压L型挡块,自行车折叠器即可打开。需要闭合自行车折叠器时,操作更加简单,只要用力合上折叠器即可,此时L型挡块顶压轨道销,折叠器闭合并且自锁。在折叠杆的上部,设有哑铃杆,哑铃杆的直径小于开口孔开口处的宽度,方便折叠器的打开和闭合,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自行车使用起来安全可靠;打开与闭合折叠器时只需单手操作,方便快捷,实用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完全打开时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平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完全闭合时示意图;
图4为图3左视图;
图5为图4中的B-B平面剖视图;
图6为图4打开时折叠杆离开下折叠杆孔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C-C平面剖视图;
图8为图4打开时折叠杆离开下折叠杆孔并且上下折叠盖部分离开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D-D平面剖视图;
图中1—上折叠盖,2—下折叠盖,3—折叠轴,4—折叠杆,5—把手,6—弹簧,7—轨道销,8—螺旋轨道座,9—L型挡块,10—开口孔,11—哑铃杆,12—下折叠杆孔,81—下平台,82—斜坡,83—上平台,84—挡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完全打开时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平面剖视图;
图中可见,本实用新型主要部件包括上折叠盖1、下折叠盖2、折叠轴3和折叠杆4等。上折叠盖1连接自行车前车体,下折叠盖2连接自行车后车体。
上折叠盖1通过折叠轴3与下折叠盖2形成铰链式连接,上折叠盖1另一端设有折叠杆4,折叠杆4与下折叠盖2的下折叠杆孔12和开口孔10形成开闭式连接。
折叠杆4上端固定有把手5,折叠杆4的中部设置有弹簧6和轨道销7,弹簧6被压缩在轨道销7和上折叠盖1内侧面之间,在上折叠盖1的下部内侧面,环绕折叠杆4并且位于轨道销7的下部,还固定有螺旋轨道座8,螺旋轨道座8承托住轨道销7和弹簧6的压力。
在下折叠盖2的内表面上,设有L型挡块9,其作用是方便自行车折叠器的打开和闭合。打开自行车折叠器时,转动把手5,此时轨道销7在螺旋轨道座8上作环形滑动,参见图5、图6和图7,折叠杆4离开下折叠杆孔12,最后轨道销7顶压L型挡块9,折叠杆4上部的哑铃杆11从开口孔10开口处离开开口孔10,参见图8和图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莫业良,未经莫业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90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