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源保护插座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47891.6 | 申请日: | 2008-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58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余锐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锐佳 |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13/70;H01R13/717;H02H3/08;H01R3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 保护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源保护插座。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售的充电器包括电池车充电器,都没有电池短路和充电器本身发生故事障引起短路时立即自动关断电源的保护装置,市售各种保护器的工作电压都有限制,没有一种保护装置可以适用在5V—380V的电压下正常工作,而且都是采用有源,或控制变压器来实现其保护功能的,那么它总是在长期带电,产生热量,消耗电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更严重的是由于控制变压器长期带电、发热,易酿成触电或电气火灾等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保护插座,以实现充满电后能自动关闭电源,确保安全用电,节约电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源保护插座,包括壳体、插体、引线插头总成、启动开关、指示灯,其中还设有振荡启动电路和超载过流保护电路、保险管;振荡启动电路中,电源的火线和双向可控硅BCR1的A1极相连接,双向可控硅BCR1的A2极和振荡变压器T的1脚相连接,双向可控硅BCR1的G极和耦合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耦合电容C2正极和振荡变压器T的3脚相连接;同时启动开关SK的1脚和电源的火线相连接,启动开关SK的2脚和无极电容C1的一端相连接,无极电容C1的另一端和耦合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超载过流保护电路中,桥式整流器ID的1脚和振荡变压器T的3脚相连接,桥式整流器ID的2脚和振荡变压器T的2脚相连接,桥式整流器ID的3脚和滤波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滤波电容C3的负极和桥式整流器ID的4脚相连接;双向可控硅BCR2的A1极和振荡变压器T的3脚相连接,BCR2的A2极和振变压器T的2脚相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和桥式整流器ID的4脚相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振荡变压器T的2脚相连接;降压电阻R1的一端和电源的火线相连接,降压电阻R1另一端和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相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和零线相连接,降压电阻R2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相连接,降压电阻R2的另一端和输出端相连接,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和零线相连接;限流取样电阻R3的一端和桥式整流器ID的3脚相连接,限流取样电阻R3另一端和可调电阻W的一端相连接,可调电阻W的另一端和振荡变压器T的2脚相连接,可调电阻W的滑动点和双向可控硅BCR2的G极控制极相连接;双向可控硅BCR2的G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和振荡变压器T的1脚相连接;防冲击电容C4的正极和双向可控硅BCR2的G极相连接,防冲击电容C4的负极和振荡变压器T的1脚相连接。
更优的,在超载过流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还设有保险管。所输入电源为交流电5V--380V。
电路中,它是主要由双向可控硅(BCR1)、振荡变压器、启动开关(SK)及启动无极电容C1和振荡耦合电容C2,超载过流保护电路中双向可控硅BCR2组成。当接上电源,红色的LED1,经降压电阻R1与零线回路而发红色光说明有电。因为电源的火线从双向可控硅BCR1的A1极接入,按一下启动开关SK,1脚和2脚接通,电源经无极电容C1,通过耦合容C2加到双向可控硅BCR1的控制极G极,触发双向可控硅BCR1导通,双向可控硅BCR1的A1脚和双向可控硅BCR1的2脚导通,电流经振荡变压器T的1脚流入,从2脚输出,经FUSE给负载完成第一次供电。这时工作指示灯LED2经降压电阻R2降压后与零线形成回路点亮,指示灯由红色转变为黄色,说明电路正常工作。
用电设备开始工作,在负载电流流过振荡变压器T的一瞬间,振荡变压器T的2脚、3脚同时产生一个脉冲电压,经耦合电容C2又加到双向可控硅BCR1的G极,从而形成一个三点式振荡器,这样周而复始不停地给负载供电,保持使用电器及设备正常工作,如果改变耦合电容C2的大小,直接可以调整输出功率的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锐佳,未经余锐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78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