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开关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6439.8 | 申请日: | 2008-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80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徐贤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贤俊 |
主分类号: | H01H19/36 | 分类号: | H01H19/36;H01H21/02;H01H21/22;H01H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关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具体涉及一种开关组件。
背景技术
生活生产中使用的一种开关,分为单控开关和双控开关,单控开关即单刀单掷开关,包括一组进线接线柱和一组相对应的出线接线柱,所有进线接线柱和出线接线柱之间同时断开或者闭合;所述双控开关即双刀双掷开关,其包括一组进线接线柱和两组出线接线柱,其中一组出线接线柱与进线接线柱之间同时闭合或者断开时,另一组出线接线柱与进线接线柱全部断开或者闭合,可以实现两地共同控制同一用电设备,或者实现其它控制功能。在单相电源系统中,传统的两位及以上出线接线柱的开关,其进线接线柱就要采用跳线的方式来使各位进线接线柱电连接在一起,这样接线操作非常繁琐,安装工作效率低;或者使各位进线接线柱一体化,虽然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同时不同位数的组件必须分别生产,无法通用,进一步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用型模块化开关组件,既可以实现接线操作简便,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同时适用于不同位数的开关,有效的降低了生产和管理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开关组件,包括人形助力翘翼、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离合传电翘翼、出线接线柱和进线接线柱,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的一端置于人形助力翘翼的下方中部,其另一端置于离合传电翘翼的上方中部,离合传电翘翼的下方中部活动电连接于进线接线柱的顶部,出线接线柱置于离合传电翘翼端部的下方,进线接线柱和出线接线柱沿人形助力翘翼的纵轴线排列,所述进线接线柱设有一通孔,通孔的轴线与人形助力翘翼的纵轴线垂直。
更优的,所述的进线接线柱顶部设有一L形的金属凸起,所述的离合传电翘翼的下方中部设有与所述金属凸起匹配的条形凹槽。
更优的,所述的人形助力翘翼的下方中部设有一与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相匹配的第一圆形凹槽,所述离合传电翘翼的上方中部设有一与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相匹配的第二圆形凹槽,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的一端的一部份置于第一圆形凹槽中,其另一端的一部份置于第二圆形凹槽中。
更优的,所述的离合传电翘翼包括金属传电翘翼和绝缘加固片,绝缘加固片粘结于金属传电翘翼上方。
更优的,所述的绝缘加固片上方设有所述的第二圆形凹槽,所述的金属传电翘翼下方设有所述的条形凹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接线操作简便,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同时适用于不同位数的开关,有效的降低了生产和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四位双控开关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人形助力翘翼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离合传电翘翼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出线接线柱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进线接线柱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双控开关组件的成品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人形助力翘翼、2.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
3.离合传电翘翼、4.出线接线柱、5.进线接线柱、
6.锁紧螺栓、101.第一圆形凹槽、301.绝缘加固片、
302.金属传电翘翼、303.条形凹槽、304.第二圆形凹槽、
501.金属凸起、50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请参看图1、图3~图7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以双控开关为例,本实用新型采取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开关组件,包括人形助力翘翼1、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2、离合传电翘翼3、两个出线接线柱4和进线接线柱5,开关分合控制动力弹簧2的一端的一部份置于人形助力翘翼1的下方中部与之相匹配的第一圆形凹槽101中,其另一端的一部分置于离合传电翘翼3的上方中部与之相匹配的第二圆形凹槽304中,离合传电翘翼3的下方中部活动电连接于进线接线柱5的顶部,两个出线接线柱4分别置于离合传电翘翼3两端的下方,进线接线柱5和出线接线柱4沿人形助力翘翼4的纵轴线排列,所述进线接线柱设有一通孔502,通孔502的轴线与人形助力翘翼1的纵轴线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贤俊,未经徐贤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64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负式喷射器
- 下一篇:尤其用于双门车辆的、能够向前移动的机动车辆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