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马鞍骨架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46066.4 | 申请日: | 2008-04-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26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鸿 |
| 主分类号: | B68C1/02 | 分类号: | B68C1/02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 地址: | 523170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马鞍 骨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骑蓄或驮蓄的鞍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更佳之减震效果和使用寿命的组合式马鞍骨架。
背景技术
俗话说:人要衣装马要鞍,在所有的马具中,马鞍是最重要的一件的马术用品,也最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爱好。好的马鞍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通常马鞍由内部的马鞍骨架和包覆于马鞍骨架外的表皮层组成。传统的马鞍骨架多为由金属或木材制造,这种马鞍骨架不但笨重给马匹增加额外的载荷,使马匹容易疲惫;而且其安装和搬运麻烦,使用时十分不便。
于是目前出现了一种重量较轻的塑料马鞍骨架,同时为了提供骑手臀部较佳的缓冲力,在马鞍骨架的中部设置有布料绷带,该布料绷带的下面悬空,人体臀部正好坐于该布料绷带上,利用该绷带的弹性,以有效缓冲人在骑马时马背对人体的冲击和震动,为人体提供舒适的骑马感受。然而,这种设置绷带的塑料马鞍骨架所存在之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在长期反复冲击的工作环境下,该布料绷带本身容易老化,造成产品使用寿命有限;另一方面布料绷带的固定不易,固定的不好,极易松动,而使产品的的弹力下降,减弱其缓冲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陷,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马鞍骨架,其于关键部位采用热塑聚氨酯(TPU)材料,利用TPU材料之强机械性能的特点,提供该马鞍骨架之更佳的减震功能和使用寿命,同时相对于绷带式的马鞍骨架而言,其产品形状及组装更易控制,具有更稳定的工作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马鞍骨架,包括与马背形状相适配的主体,该主体上设置有与人体臀部对应的镂空部,镂空部上悬设有由热塑聚氨酯板制成的减震坐板。
所述镂空部藉由马鞍的前峰部、后峰部、左身部、右身部一体围合形成。
所述镂空部的周缘设有下凹台阶,该下凹台阶上均布有多个定位柱,对应于减震坐板的周缘设有与该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该定位柱嵌于该定位孔内。
所述减震坐板作为马鞍的脊背部呈与马背体形相适配的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用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该减震坐板采用热塑聚氨酯材料制成,热塑聚氨酯俗称TPU,其是由含NCO官能基之MDI与含OH官能基之POLYOL、1.4BG,经押出混炼而制成,由于弹性好、物性佳、各种机械强度均优,因此,可广泛采用射出、押出、压延及溶解成溶液型树脂等加工方式来成型。TPU(热塑性聚氨酯)不仅拥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而且是种成熟的环保材料。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其制成薄板装于马鞍上,一方面能很好地缓冲人在骑马时马背对人体的冲击和震动,为人体提供更舒适的骑马感受;另一方面亦使马鞍的制作工艺更为简单方便,马鞍的形状和品质更好控制,获得更稳定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再一方面亦达到了环保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示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5为图4中M位置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主体 11、前峰部
12、后峰部 13、左身部
14、右身部 15、镂空部
16、下凹台阶 16a、定位柱
20、减震坐板 20a、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该马鞍骨架由主体10和减震坐板20组配而成,该主体10藉由马鞍的前峰部11、后峰部12、左身部13、右身部14一体相连围合形成一中部具有大面积镂空部15的框形结构,该减震坐板20封于该大面积镂空部15上,减震坐板20作为马鞍的脊背部呈与马背体形相适配的弧形结构,使得人体之臀骨正好坐压于该减震坐板20上。
其中,该主体10之镂空部15的周缘设有一整圏的下凹台阶16,该台阶16上均布有多个定位柱16a。对应于减震坐板20周缘均布有多个定位孔20a,减震坐板20的周缘搭靠于该下凹台阶16上,且该定位柱16a嵌于该定位孔20a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鸿,未经张国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60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