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加湿装置及使用该加湿装置的空调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5872.X | 申请日: | 200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57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钟明生;孟宪运;刘北泉;王朝新;肖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6/10 | 分类号: | F24F6/10;F24F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德魁 |
地址: | 51907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调 加湿 装置 使用 空调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加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分体落地式空调上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多数没有加湿功能,当环境空气比较干燥,空调运行时,会使室内空气加快流通,空气更加干燥,使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目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多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超声波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将水雾化为1-5微米的超微粒子,通过风动装置,将水雾扩散到空气中,使空气湿度增加。例如,中国97208832号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超声波加湿装置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该空调器在机壳的底部设有一水槽,水槽的底部装有超声波加湿装置。当空气流经过机体底部时,水槽中的超声波加湿装置对空气流进行加湿,使经过处理后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但是,超声波加湿装置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白粉”现象,给室内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而且加湿量少。
目前,人们注意到电加热型的加湿器,依据电阻加热的原理,电加热管可使水汽化加湿,没必要使用额外的超声波加湿器增加成本。而且,由于水的比热比空气大得多,在加湿的同时可以加快散播的速度,加上电加热管加湿是一种蒸发加热方式,电加热管通电后,依据焦耳定律,由电加热管产生热量,将水加热到沸腾状态,从而使水变成水蒸汽,非常纯净,不会向空气内传播其他物质。由于技术简单,加湿量大,也不会有“白粉”现象出现,因而,在空调器上采用电加热加湿方式是一种可取的手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湿量大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空调加湿装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空调加湿装置,包括:储水箱、与外部水源相连的设于储水箱上的进水口、金属管、电加热元件以及蒸汽喷出部;所述金属管外层包覆电加热元件,金属管的一端与蒸汽喷出部相连;在所述储水箱与所述金属管之间设有一小水箱,小水箱上设有加水管和小水箱出水管,小水箱通过加水管与储水箱相连,所述加水管上设有一水泵;所述小水箱出水管一端连接小水箱,另一端与金属管相连。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空调器,包括由空调前面板、空调柜体及空调后板组成的壳体,以及设置于空调器壳体上方的蒸发器组件和设置于空调器壳体下方的风机组件,在空调器壳体的中部设有如上面所述的空调加湿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利用加湿装置内的电加热元件对金属管内的水进行加热,水蒸发产生的蒸汽经过蒸汽喷管从空调器的出风口吹至室内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能够达到快速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且不会造成污染的目的,加湿效果明显,湿气可均匀进入空气,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去除前面板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加湿装置及使用该加湿装置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由空调前面板(图未示出)、空调柜体及空调后板组成的壳体,以及设置于空调器壳体上方的蒸发器组件(图未示出)和设置于空调器壳体下方的风机组件(图未示出),而且在空调器壳体的中部还设置有一空调加湿装置。
所述空调加湿装置包括储水箱10、水位开关20、储水箱溢流管30、排水电磁阀40、排水管50、水泵60、加水管70、小水箱溢流管80、小水箱90、小水箱出水管100、进水口101、金属管110、电加热元件120、蒸汽软管130、蒸汽喷管140以及设于蒸汽喷管140上的喷孔141。蒸汽软管130、蒸汽喷管140以及喷孔141组成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喷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58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