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缩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45775.0 | 申请日: | 2008-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9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 发明(设计)人: | 邓燕;钱燕子;聂红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C29/12 | 分类号: | F04C29/12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华辉;周端仪 |
| 地址: | 51149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压缩机一般由压缩机吸气管1、排气管2、壳体3、壳体3内部产生驱动力的电机单元4、和在电机单元4驱动力下压缩冷媒的压缩单元5构成。压缩机工作时,电机单元4的转子带动旋转轴8旋转,旋转轴8使活塞11在气缸9内进行偏心旋转运动;随着活塞11的偏心旋转运动,将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由气缸孔向壳体3内部排出,被排出的气体继续向上移动,最后通过排气管2向冷冻循环系统排出。
如图2所示,现有压缩机中,贯穿于上盖12的排气管2为直管形,因此,当压缩机高速运转时,一部分冷冻机油就会随着冷媒一起从排气管2向上排出。这样既使压缩机内部的油量减少、影响各部件的润滑度,又增加了冷冻循环系统的油量、影响了空调系统的传热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缩机,其结构简单,压缩机工作时机油基本不会被冷媒带出排气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缩机,至少包括壳体、上盖、电机单元、压缩单元、吸气管以及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贯穿上盖,其特征是:所述排气管包括互相连通的上部直管段和下部螺旋管段,螺旋管段位于上盖下方,而且该螺旋管段的管壁上开设有小孔。
所述螺旋管段的管径与直管段管径的比值为1~0.5∶1。
所述螺旋管段的圈数为0.5圈或0.5圈以上。
所述螺旋管段的下部开口方向朝下地与上盖平行或形成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机壳的排气管部分呈螺旋状,使排气管的路径不再是一条直线,冷冻机油和冷煤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排气管后螺旋状上升,由于冷冻机油密度比大于冷媒密度,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密度小的冷媒继续上升,密度大的冷冻机油会碰到螺旋管的管壁,并最终通过小孔回落到压缩机壳体内。这样,冷冻机油随气体一起排到冷冻循环系统的情况可以避免,减少了压缩机的油吐出量,能保障压缩机壳体内的冷冻机油量,保证压缩机的使用寿命。而且,油吐出量的减少还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传热效果,提高空调能效。
附图说明
图1、2分别是现有压缩机的剖面图和现有压缩机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的剖面图;
图4、5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压缩机,至少包括壳体3、上盖12、电机单元4、压缩单元5、吸气管1以及排气管6。排气管6贯穿上盖12,由连通的上部直管段61和下部螺旋管段62构成,螺旋管段62位于上盖12下方。在螺旋管段62的管壁开设有供排油用的小孔64,一般开设有一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开设有四个(见图5)。较好的是,小孔64开设于整个螺旋结构外侧的管壁,最好位于螺旋结构径向方向位置上的外侧管壁,以利于冷冻机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小孔64回落到压缩机的壳体3内。螺旋管段62的下部开口63方向根据实际设置,方向朝下的与上盖12平行或形成夹角均可,只要不与机壳内的其他部件触碰即可。较好的是,下部开口63方向与接线端子17的位置方向相反。
螺旋管段62的管径等于或小于直管段61管径。较好的是,螺旋管段62的管径与直管段61管径的比值为1~0.5∶1,两部分管径不同可令气体的流速不同,从而油和冷媒可以更好的分离。螺旋管段62圈数可按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较好的是,螺旋管段62的圈数为0.5圈或0.5圈以上,以使冷冻机油和冷媒能够充分分离。
直管段61和螺旋管段62为一体形成的,与上盖组装时采用现行组装方式即可,不需要变更或追加组装工序,成本不会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工作时,电机单元4的转子带动旋转轴8旋转,旋转轴8使活塞11在气缸9内进行偏心旋转运动;随着活塞11的偏心旋转运动,将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由气缸孔向壳体3内部排出,被排出的气体继续向上移动,在冷媒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一部分对压缩机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也随着冷媒一起移动到压缩机壳体3内的上部。移动到上部的冷媒和少部分冷冻机油从排气管6的下部开口63进入排气管6,由于首先进入的是排气管6的螺旋管段62,当冷冻机油沿着螺旋管6继续螺旋上升,根据油密度比气体密度大的原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上升的过程中与螺旋管6的管壁发生碰状,通过小孔64又回落到压缩机的壳体内。油气分离后,只有气体冷媒沿排气管6继续上升并排至压缩机机壳3外,从而避免了冷冻机油随着高压的气体冷媒一起从排气管排向空调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未经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57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