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火逃生柜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4455.3 | 申请日: | 200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18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彭子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子桂 |
主分类号: | A62B31/00 | 分类号: | A62B31/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勐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火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火逃生装置,特别是供人藏于其内,以躲避高温和烟雾的防火逃生柜。
背景技术
防火逃生柜专为那些无法逃离火场的逃生者提供临时避难和等待救援的场所。所以防火逃生柜除了必须具有阻燃隔热的功能外,还必须能为躲藏在柜内的人提供生存所需的氧气。在现有的防火逃生柜中,所需的氧气都是由设置在柜体内的供氧设备提供的。这样就带来了以下缺点:1、供氧设备造价较高,必然使防火逃生柜的成本居高不下;2、供氧设备需要定期检查维护才能确保其可靠性,然而对于一般的使用者,特别是家庭使用者,难以对供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如果发生火灾的时候供氧设备恰好失效,防火逃生柜将会使藏于其内的逃生者窒息,造成严重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降低成本、无需进行日常维护的防火逃生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火逃生柜,柜体壁面以阻燃隔热材料制成,特别地,在柜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开设有穿透柜体壁面的通气孔。由于火场中的浓烟都是随热空气朝上流动,贴近地面的空气大部分是不含烟雾的清洁空气,所以从柜体下部通气孔进入柜体内的空气是比较干净的空气,而浓烟则难以从柜体上部的通气孔往下灌入柜体内,由此,本实用新型利用柜体上部和下部开设的通气孔,使得柜体内部形成一个可为逃生者提供氧气的空气流动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无需采用专门的供氧设备,所以降低了防火逃生柜的成本,而且无需进行日常维护,使得防火逃生柜使用更方便、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防火逃生柜包括一个柜体1,柜体1的壁面以阻燃隔热材料制成。一般而言,柜体1的壁面应采用多层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也不例外,但由于柜体壁面的具体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无直接关系,而且可采用与现有的防火逃生柜相同的壁面结构,所以图1将柜体壁面的多层结构予以简化。柜体壁面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专利号为200620096617.9,以及专利号为200520099345.3的实用新型专利。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在柜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开设有穿透柜体壁面的通气孔2、3,使得火场中的较新鲜的空气可从下部通气孔3进入柜体1内,而温度较高的浓烟则难以从柜体上部的通气孔2往下灌入柜体1内,这样就为逃生者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氧气。依据上述设计思想,最好如图所示将柜体下部的通气孔3开设在柜体的与地面最靠近但又离开地面的部位,柜体上部的通气孔2开设在柜体1的最顶面。这样可最大程度地保证进入柜体1内的是新鲜空气,并且杜绝烟雾进入柜体1内。当然,作为另一种尚且可行的方案,也可以将下部的通气孔3开设在柜体侧壁4靠近底部的位置,将上部的通气孔2开设在柜体侧壁4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的柜体侧壁4可以是柜体的活动门壁。在柜体下部的通气孔3处还可连接一根连通至柜体外的导管11。安装防火逃生柜时,将导管11接驳至室外,以供逃生时吸取室外新鲜空气。
作为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还在柜体上部的通气孔处设置有竖立的导气管5。导气管5起到类似烟囱的作用,使得柜体1内的空气流动更顺畅,并能更好地阻止烟雾从上往下灌入柜体内。再进一步地,导气管5的顶端还设置有遮罩6,这样可防止柜体上方的杂物掉入导气管5造成堵塞。如果通气孔2开设在柜体侧壁4上,则可将导气管5拐一弯角。
为了加强柜体内的空气流动,并且提高输入空气的质量,本实施例还在柜体1内设置有水滤除尘器7和输气泵8,输气泵8的进气端与柜体下部的通气孔3连通,输气泵8的出气端与水滤除尘器7连通。输气泵8抽取柜体外的空气,抽取的空气经过水滤除尘器7的过滤后排放到柜体1内。水滤除尘器7可以采用市售成品,也可以如图所示仅是一个简单的盛水容器,将输气泵8的排气管插入盛水容器的液面9以下即可实现除尘的效果。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将防火逃生柜的体积做得较大,以供日常使用中将衣柜等家具放入防火逃生柜内,起到节约空间的作用。柜体的支撑脚10还可以带有轮子,以便灵活搬动防火逃生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子桂,未经彭子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4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