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沉箱式生物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4314.1 | 申请日: | 2008-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76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崔树彬;汪义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10611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箱 生物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河底式水体污染直接净化或就地生物处理系统。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高效生物载体技术、高效微生物技术、推流曝气技术,以及河道整治工程技术等。
背景技术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尤其是网河地区的内河,受外江潮汐和水闸影响,水体交换不畅,污水在河道内往复游荡,加之河道整治过程中的“直线化”和“三面光”处理,使得本已污染的河水,显得更为严重,发黑发臭。为了寻求经济高效的治理方案,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将“感潮河道水体污染综合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编号:2006A35102001)列为重点,本实用新型为该项目开发研究的技术之一。
目前,公知的河道内水体污染直接净化或就地处理技术有:①河道内或河道傍侧的污水处理工程技术;②河道内及滩涂砾间接触氧化技术;③河道内及滩涂湿地生态处理技术;④河道内生物浮岛技术(仅适用于缓流水体);⑤直接向河道内抛洒高效微生物的净化技术,以及河道内直接曝气技术等。这些技术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某种不足或缺陷,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低、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和维修管理不便,以及不能持续、长期运行,或影响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结合国内外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高效生物载体技术、高效微生物技术、推流曝气技术,以及河道整治工程技术等,进行复合、集成和优化,使得其在不影响河道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具有投资省、占地少(或基本不占地)和去除污染物效率高的多重功能或作用。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感潮网河区城市内河、内湖(混凝土或浆砌石岸墙为表现形式)的水体污染治理问题,而开发研究的水体污染直接净化或就地生物处理技术。本实用新型也可适合其它类似的河流或城市内河、内湖等。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沉箱式生物处理系统,包括有生物处理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处理区包括:内装有生物载体的沉箱,以及位于沉箱旁的曝气装置。
上述系统还包括有缓流沉淀区,位于系统的前段或前后两端,所述的生物处理区位于系统的中间段。
所述的沉箱的内壁装有塑性土工网。
所述的生物载体为网状、块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投资省、占地少(或基本不占地)、污染物(尤其是氨氮)去除效率高,同时不影响河道的原有防洪排涝功能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感潮缓流河道内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湖塘内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湖塘内的沉箱单元平面示意图。
图中:1-沉箱,2-载体,3-曝气机,4-进气管,5-沉箱支座,6-堰坎,7-缓流沉淀区,8-生物处理区,9-沉箱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沉箱式生物处理系统,包括有生物处理区8,该生物处理区8包括:若干个内装有生物载体的沉箱1,以及位于沉箱1旁的曝气装置3。
整个系统安装在河道(湖塘)底部,系统的前段或前后两端(对于感潮河道)设置有缓流沉淀区7,中间段为生物处理区8。生物处理区8包括沉箱1(固定在水底)、推流式曝气机3及配电设备。沉箱1由角钢和钢筋制成,内壁加装塑性土工网,土工网内装聚氨酯基网状、块型的高效生物载体2。具体设置和系统构成见附图。系统建成后,按照生物处理技术调试。根据水质和处理效果需要,调试过程中添加适合的高效微生物菌群,效果更好。
先将本系统需要占用的河段(对感潮河道)按照附图1、2进行改造,然后按照附图1、2安装装有生物载体2的沉箱1和推流式曝气机3,最后添加配电设备。系统建成后,按照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进行调试;根据水质和处理效果需要,调试过程中添加适合的高效微生物菌群,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43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 下一篇:一种通信连接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