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3946.6 | 申请日: | 2008-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64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晨 |
主分类号: | F24H1/18 | 分类号: | F24H1/1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科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尤敏 |
地址: | 528305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热式或贮水式电热水器。
背景技术
现有即热式或贮水式电热水器的冷水进口一般都处于常开状态,一旦在水通路装置如即热式电热水器的加热管和贮水式电热水器的内胆等,发生漏水,则卫生间、房间极易发生大规模水浸,只有人工才能关闭冷水进水阀,这种情形现已经发生过,给用户造成很大损失。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旦漏水感应控制器检测到出现较大量的漏水就能自动指挥电磁阀关闭冷水进口的电热水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电热水器,包括电热水器本体、电热水器本体设有冷水进口、热水出口以及连接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的水通路装置,电热水器本体还设有电路控制装置,所述冷水进口设有电磁阀,热水器本体还设有收集水通路装置漏水的集水盆,集水盆内设有漏水感应控制器,漏水感应控制器与电路控制装置信号连接,电路控制装置与电磁阀电连接。
为了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作下述进一步完善:
所述集水盆设在电热水器本体的壳体下方,集水盆进水端口与壳体连接。
所述集水盆设在电热水器本体的壳体下方,集水盆进水端口与壳体相离,集水盆最低部设有冷凝水出口,漏水感应控制器设在冷凝水出口上方。
所述集水盆设在电热水器本体的壳体底面上方,集水盆的进水端口位于水通路装置下方。
所述电热水器本体的壳体底面有一处向下凹形成集水盆。
所述漏水感应控制器包括两探针,两探针在集水盆内相离,两探针分别与电路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漏水感应控制器为湿敏感应器,湿敏感应器与电路控制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利用漏水感应控制器检测到热水器有大量漏水情况发生时,指挥电磁阀工作关闭冷水进口。电热水器在正常工作状态是处于通电状态下,此时电磁阀处于打开状态,冷水进口也处于通路状态,如果有漏水情况发生,电磁阀可以关闭进水。如果电热水器处于断电状态,此时电磁阀也自动关闭,同样可以切断进水。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一旦集水盆内的水到达一定量浸泡两探针或湿敏感应器时,两探针之间或湿敏感应器产生信号指挥电路控制装置关闭电磁阀,切断冷水进水,在集水盆最低位置设冷凝水出口,保证了漏水感应控制器不发生错误的判断,提高可靠性,减少误操作,让用户非常放心。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简图;
图3为实施例3结构示意简图;
图4为实施例4结构示意简图;
图5为实施例5结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结合图1,一种即热式电热水器,包括壳体1、电路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冷水进口2、热水出口3,连接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的水通路装置(图中未示出),冷水进口2设有电磁阀4,集水盆5安装在壳体下方,集水盆5进水端口与壳体1相离,集水盆5最低部设有冷凝水出口6,冷凝水出口上方一点位置分别设有两探针7、8,两探针7、8与电路控制装置信号连接,电路控制装置与电磁阀4电连接,当集水盆体内的水浸泡两探针时,启动电路控制装置工作关闭电磁阀切断冷水进水。
实施例2,结合图2,实施例2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集水盆5上端口与壳体1底部相连。
实施例3,结合图3,一种即热式电热水器,包括壳体1、电路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冷水进口2、热水出口3,连接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的水通路装置(图中未示出),冷水进口2设有电磁阀4,壳体1底面中央位置向下凹形成一个集水盆5,集水盆5内设有两探针6、7,两探针6、7与电路控制装置信号连接,电路控制装置与电磁阀4电连接。
实施例4,结合图4,一种贮水式电热水器,包括壳体1,电路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冷水进口2、热水出口3,连接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的水通路装置8,冷水进口2设有电磁阀4,壳体1底面中央位置向下凹形成一个集水盆5,集水盆5内设有两探针6、7,两探针6、7与电路控制装置信号连接,电路控制装置与电磁阀4电连接。
实施例5,结合图5,实施例5与实施例4区别在于:集水盆5设在壳体底面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晨,未经李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39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